青州玉泉县
孙大娘早早就起来了,不过比她起得更早的是她的两个孙女,金大妞和金二妞。而且姐妹俩不但起来了,还把粥都熬好了,鸡蛋也煮了三个。
红薯粥熬得软烂,带着一丝丝甜味,一家人都很爱喝。
不过虽然粥熬得很好,家里的鸡鸭都喂过了地也扫过了,但孙大娘还是要批评:“以后不要起这么早,女孩子家家的也就没嫁人的时候才能松快几年,等嫁了人有的是活计呢。你们啊以后安心睡觉,早上这点活让我来做就行了。”
“我年纪大了,觉浅着呢。”
金大妞和金二妞对视一眼,由金大妞开口:“知道了祖母。”
反正知道归知道,明天照样早起就是了。
学堂教导人识字的夫子曾经给她们读过一本书,上面说人老了之后就爱唠叨,自己老了也会这样,所以作为小辈要多多体谅家里的老人,多和他们说话。当然那些明显不合理的话就不要听了,只管左耳进右耳出就好,实在过分的就请衙门的人来评理。
金大妞和金二妞都觉得夫子说得对。
祖母年纪大了,家里最应该享福的人是她,没得因为祖母觉浅就要每天起来做早饭。自己姐妹还年轻,早起一会儿又怎么了?
至于祖母说的“女孩子只有没嫁人的那几年才能松快,嫁了人之后就有数不尽的活计”的想法,两人都觉得不全对。
因为和她们一起读书的姐妹里,就有嫁了人之后还继续当差,然后家里的事情有雇佣来的仆役,或者婆婆和丈夫帮忙分担的例子。
但她们孝顺,不会反驳祖母。
孙大娘虽然知道姐妹俩又在糊弄她了,但心里还是一阵高兴。
其实以前家里还是她做早饭的时候比较多的,毕竟年纪大的人的确觉浅,她也心疼两个孙女。但最近她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总是会想起她们的婚事,想得多了自然就睡不着,所以早上就会起得比姐妹俩要晚一些。
姐妹俩今年十六,已经到成亲的年岁了。
还记得十一年前,她和丈夫金木头带着儿子儿媳的骨灰逃难到玉泉县的时候,两个孙女才刚刚五岁呢。后来县太爷开恩,将他们一家安置在了因为天灾逃难,最后一村人有大半死在了外面的半坡村。
自从住进了半坡村,他们家就交上了好运,天大的好运!
丈夫金木头虽然死了,分的地被收了回去,但半坡村这块福地却被划给了周小侯爷做封地。周小侯爷当时只有三岁,但已经有明君的模样了,给她们孤儿寡母分了地。而且不单单是分给她们,而是全村的大娘大婶,小媳妇小姑娘们都分!
那段日子啊,村里头不知道多高兴。
就这样还不止,后面小侯爷又是修路又是发新粮种,并且还免了很多税。他让家家户户都开始有余粮,餐餐都能吃饱饭。
至于往后就更不必多说,孩子们去读书,大人想识字的也可以去。而且学堂还教人怎么养鸡养鸭养猪,那些法子比有些养了大半辈子的人都好!
孙大娘年纪大了,只学了和自家人名字有关的字就没去上识字课了,但养鸡养鸭课却是场场不落,现在也是村子里养得最好的几家之一。
靠着养鸡养鸭,她们家顿顿都能吃鸡蛋或者鸭蛋,每个月也能吃上肉。这日子比她以前过了几十年的都舒坦,唯一的遗憾就是还没给两位孙女找个好人家。
她们都十六了。
而且两个孙女大妞和二妞都特别争气,学堂里那么多的小伙子小姑娘,她们两个每次考试都能排到前十,要知道这可是男学堂和女学堂一并排的。
多有出息啊!
上个月,从京城来了一个叫做傅青的女大人,据说是正二品官呢,不但年俸有上千两,出门还有锦衣卫护送。
她是专门给小侯爷也就是现在的皇帝陛下查账的,年年都要带着一群穿着官服的女账房来。傅青大人查完账后没有马上回京,而是应了孙有才大人的邀请,给女学堂的孩子们讲了一堂课,课上具体说了什么孙大娘不知道,只知道她夸奖了大妞和二妞,说她们在算账上有天赋,等她们从学堂毕业,可以到京城去学算账。
自那以后,她们家的门槛就被媒人踏破了。
但孙大娘左看右看,并没有给两个孙女定下。因为她不知道这些人是冲着什么来的,是真的看上了她的孙女们想娶回家做儿媳妇,还是想通过她的两个孙女和傅青大人亦或者是小侯爷陛下攀上关系?
想着想着,孙大娘粥都喝不香了。
……
坐在对面的姐妹俩对视一眼,齐齐叹了口气。
她们都觉得祖母想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