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学堂里也不是没有被傅青大人看上的姐妹,有的同样去京城学过算账,但她们中的一些回来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顶多就是在陛下的产业里有一份差事而已,哪里有祖母想的那么严重,她们又不是金子做的香饽饽。
于是大姐金大妞开口打断了祖母的话:“祖母,我们吃饱了,今天学堂要检查功课,所以要去得早一些,晚上也会晚些再回来。”
至于中午就不回来了,学堂管饭。
孙大娘连忙回神,放下碗叮嘱道:“那你们走路当心,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跑,最近村子里多了好几辆马车,惊了马可不是闹着玩的!”
“晚上跟其他姑娘一起回来,别落了单。”
金大妞金二妞齐齐回应,“知道了祖母。”话音刚落,两人已经拿起放在桌旁的书箱,一边说着话一边出门了。
而孙大娘目视姐妹俩出了门,才端起碗喝完了剩下的红薯粥,至于一人一颗的煮鸡蛋当然也没有浪费,剥壳吃完了。
吃完早饭后,她又收拾起了家里。
先把碗筷洗了,然后见日头不错,她又拿出一家人的被褥摊开在院子里晾晒了起来,时不时还拍一拍,好让里头的棉花变得更加松软。
至于三人的衣服,早起的姐妹俩已经洗好了。
因为家里的地都租了出去,只留了一小块种菜,所以三个人的衣服都不脏,过两遍水就干净了。只是衣服洗得多了,颜色就没有新做的鲜亮。
孙大娘还记得儿子娶媳妇的时候,自家给儿媳妇新作了一件红衣裳,当时成完亲儿媳妇就不舍得再穿那红衣裳了,说要留给孩子们成亲的时候穿。
那个时候很多人家都是这样。
一件红衣裳娘穿了女儿穿,女儿穿完外孙女穿,谁家若是孩子们成亲的时候能给做一身红衣裳,再陪嫁两个箱笼,就是村子里过得不错的人家了。
现在就不一样了。
税交得少了,孙女们因为读书好,学堂不但不收钱还会发衣裳发奖金。所以她们家每年都可以做新衣裳,不过孙大娘一般不做,而是将钱存起来。毕竟她也想等两个孙女出嫁的时候,能够多陪嫁两个箱笼,而不是只给一件红衣裳。
等家里的活计忙完,孙大娘又思量起了孙女们的婚事。
最后她决定去孙家打听打听。
孙家就是孙有才孙大人的家,他祖母他娘都是热心人,小侯爷陛下给她们分地的事当初还是孙大人他祖母告诉自己的呢。
不过在出门前,孙大娘想起今天是初一,于是走到了一间屋子里,给里面的几个牌位都上了香。而最中间的那个牌位,赫然写着“周氏祖宗之灵位”。
这是周家的灵位。
孙大娘姓孙,她嫁的人姓金,家里并没有姓周的人。所以这个牌位供奉的不是孙大娘的亲人,而是半坡村原本的周氏祖宗,以前这里叫做周家屯。
周家屯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太上皇,一个就是小侯爷皇帝了。
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太上皇一家以前住在村里,后来全村逃难,他不知怎么的就入了宫,后来还做了东厂督主。
对了“小侯爷皇帝”是他们私底下喊的,因为周小侯爷以前是他们的小侯爷啊,还来过村里呢,后来周小侯爷成为了皇帝,但他们还是喜欢喊“小侯爷”,这样显得亲近,因为现在的皇帝陛下登基前是他们的小侯爷,后来喊着喊着就成了“小侯爷皇帝”,这样喊他们打从心底里高兴。
至于家家户户供奉的牌位嘛……
以前后山还没有被围起来的时候,他们还能去周家先辈们的坟墓上祭拜,但被围起来后就不行了,擅自闯入是要下大狱的。
所以半坡村的人就在家里设了周氏灵位,时常给他们上香希望周氏祖宗们保佑太上皇和小侯爷皇帝长命百岁,万万岁。
孙大娘拜了几下,熟练地开口:“周家的列祖列宗,你们要好好地保佑太上皇,还有小侯爷皇帝啊,让他们长命百岁。”
“老头子你也是,要保佑小侯爷皇帝。”
“还要保佑我们孙女!”
(AdProvider=window。AdProvider||[])。push({"se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