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真能搞起来,不失为一个商机。
兰娘就在黎县生活,自然知道黎县百姓对染色的需求,等熙河路的其他地方发展了起来,自然也会有这样的需求。
毕竟吃饱了,就会开始追求别的东西。
只是不知道旻县的县令会不会同意。
兰娘没有与羊以冬接触过,并不知道对方是个怎么样的人,因此只是试探性的送了信过去。
谁知对方很快回信,说很感兴趣与施县合作,并且会过来面谈以示诚意。
兰娘趁着羊以冬过来之前,着急写了份计划书,其中将种植,采摘、制法、开设工厂、销路。全部列举的清清楚楚。
兰娘没想到羊以冬的年岁竟和她相差无几,两个年轻的女郎也不讲究老登们的弯弯绕绕,直接开门见山。
羊以冬将计划书翻了翻,沉思道,“不如将此草的种植放在旻县,生产和加工放在你施县试一试,这样不仅解决施县的就业人口,也可拉动交通经济,毕竟县主接下来是想搞长途牛车的。”
兰娘没想到对方如此通情达理,她有些不可置信,“这样会不会不太公平,施县占的好处太多了。”
羊以冬却觉得没什么,“旻县已经有县主特批的棉花种植基地,再来一个种植基地也没事,若是这条产业链的需求大,后续也可以在旻县建厂,这没什么,这东西本就是你发现的,你多占一些,并无不妥。”
兰娘颇为不好意思,“如今真是万事俱备,只欠此草的实验了,这事可能还是得向县主上报才能行,县主手下人才多。”
-----------------------
作者有话说:啊啊啊不知道怎么只复制了1500个字!!大人们重新点开看啊!!!
第86章
熙河路的百姓从前觉得黎县的百姓最惨,最苦。
如今时过境迁,他们最羡慕的便是黎县的百姓。
因为早早就在安平县主的治下,一切都开始的更早,现如今完全变成了他们高攀不起的样子。
黎县的百姓不愁吃不愁喝,连穿都不愁。
就说这学堂吧,许多寒门想送家族中年岁尚小的孩子去读书,稍稍一打听,黎先早就设了学堂,最早读书的一批孩子已经毕业,就连县令都当上了!
熙河路的学堂还迟迟未有动静呢。
因此,当康竹青与石土背着行囊出现在陵州街头时,便觉周身目光如影随形。
康竹青颇觉奇怪,悄声问石土:“我们脸上可有沾了什么?怎么总有人看我们。”
石土憨实地摇头:“没有啊,莫不是衣裳哪里脏了?”
“那些人似乎也没有恶意。”康竹青按下心中疑惑,“算了,先寻金娘要紧。”
二人此行,专为探望一双儿女。先至陵州看石金,再去寻儿子石头,最后方回黎县。
康竹青大胆对陵州点评,“这陵州嘛,现在确实比起黎县差的远,唯一比黎县便利的东西便是这公共牛车了,不过黎县地势小,也不用上。”
此话一说,身边便有人忍不住接话,“二位是从黎县来的?”眼神之中满是羡慕。
“我就瞧着二位不像陵州人,现在的陵州人哪里穿得起棉布衣服,哪里有这样的精神头。”
这话给康竹青和石土都夸的不好意思了。
又恰逢部曲巡逻此处,徐绰从前多受康竹青和石土的照顾,便上前打招呼寒暄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