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求稳心理,体现为毕业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性,不愿选择有风险的职业,更不想自己创业,只想工作安稳、清闲、待遇好。这也是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缺乏挑战意识的一种心理表现。求稳心理的根源在于“想求职一次到位”,但必须清醒意识到,能够“稳定”的还是少数,大多数还是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积极面对就业的竞争和选择。调查显示,有近30%的学生表达了这种不想今后面对太多竞争的意愿。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面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当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积极的引导,同时学生也要适度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双方共同努力来面对大学生就业的现实,来缓解就业心理产生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1。改革专业课程设置
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就业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收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和成长。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深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在低年级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的指导。灌输正确就业意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生涯辅导”,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培养就业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力。高校要赋予学生选择课程,甚至自组专业的权利,促进课程组合的多样化,以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
2。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是学生择业成功所必需的重要素质。因此,学校在毕业生心理辅导中要着重关注就业所引发的相关问题。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可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同时,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校园载体对择业形势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以缓解毕业生的负面情绪,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对于心理测试水平偏低,已存在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择业指导,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提升抗挫折能力。
3。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从第一次择业开始到退休的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包括择业规划以及中期和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学校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更着眼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环境认知”、“职业决策”、“职业素质提升”等对学生未来发展与成长具有更深层次影响的问题,并以全程化的视野帮助学生及早规划、全面解决多元问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在于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让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有比较准确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职业体验。多体验、多接触现实,才能为成功的择业提供充足的经验。学校应多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平台,尤其对于职业的体验,如对于大学生来说,“做志愿者”、“社区服务”都是很好的体验方式。了解各种职业的技能才能找到职业与自身的契合点,为择业的成功奠定基础。
4。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随之,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也产生了冲突。大学生必须建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在选择职业时要将个人的专长、爱好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在择业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能一味考虑工作条件、经济收入等功利因素,而更应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看到职业的长远发展;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自我职业发展,实现正确理智的择业。
5。做好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难免会感到无以应对。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适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找到目标和方向。生涯不是一个固定的点,而是有方向的。人生好比一次漫长的自助旅行,需要我们做自己最佳的导游,在成长的路途中,我们需要不断设定和调整目标,明确自己的方向。每个人的“生涯”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学生要把就业过程当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经历,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种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地域和岗位,还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主动寻找机遇,并根据已定的择业标准进行选择。
6。坦然面对就业挫折
就业成功是每一位毕业生内心强烈的渴望。但家境贫寒、能力不足、机遇不佳等方面的因素往往会使他们身陷失败的困境。应该说,家庭社会资本作为社会资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可以把握和利用的重要资源。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择业的不公平现象的确存在,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在遭遇挫折时,要坦然面对,保持乐观自信,善于听取各方的意见,不能一味认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影响了择业,就消极失望。应把就业过程看成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成熟。对于改变不了的现实,要学会坦然接受,对于自身原因造成的失败,要客观地分析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并积极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
7。积极调整心态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应当自觉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努力克服心理障碍。首先,不要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而是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其次,遇到自己内心无法排解的问题时,可以向家长、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意识到自己心态不良,判断出现失误时,先不要急着做决定,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听音乐等休闲娱乐的方式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松心情,排解郁闷。总之,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勇于面对现实,才会把就业之路走得更加顺利。
【案例分析】
小王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校4年,自觉学有所成,然而却在就业上处处碰壁。他看中的单位,人家却看不中他;单位看中他的,他却看不中人家。毕业已经快一个月了,他还未与一家单位签约。时下,他处在焦虑、忧郁、自卑、不满、无法决断的状态,内心十分矛盾、痛苦。他该怎么办?
讨论:1。小王为什么如此苦恼?2。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案例分析】
小张性格十分内向,一到人多的场合就脸红。最初的时候,一听说要去面试了,心里就打鼓,底气不足,一与考官们谈话舌头就发僵,思维就停滞,平时的机敏全不见了。尽管每次都跟自己说:“要自信,要放松,我比他们都强”,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准没用,该忘的还是忘,不该忘的也想不起来了。
为此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他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单位,心灰意冷,不抱任何希望地去试最后一次。心里说,就这样吧,面试完了就回老家,不在这里混了。由于已经预知了这次也不会成功,倒很随意,他和那个人事经理聊得很投机,反正不过是一个路人而已,就当聊聊闲天吧。一放松下来,思路就特别清晰,海阔天空地足足谈了三个小时。
回去后稍微收拾了一下简单的行李,来到火车站买票。正当他准备踏上回去的火车时,手机却突然响了起来……
讨论:1。小张在最初的三个月里为什么没有找到工作?2。最后一次应聘为什么会成功?
【课堂练习】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