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第四编 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生成

第四编 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生成(第1页)

第四编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生成

小议中国文化形象在德国的自塑与他塑——从2006—2014年的德国出版看中国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改变

曹娟

过去数百年里,德国表述中国的话语模式,常常是一种从自身出发、观看中国的模式,是“我眼中的你”,而不是“真实的你”,是德国文化投射的一种对他国文化的幻想。自《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流行以来,中国就无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所钟爱的幻想对象,西方作品中的中国,常常充满东方异域风情。过去数百年里,德国文学作品里表述中国的模式,大都遵循这种幻想模式。而这种幻想,常常是德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幻想,容易让中国形象“失实”;这类话语模式,容易充满**与美化,但却是西方文明“一种自我否定与对外肯定的心理倾向”[1]的表现。康德曾将中国称为世界上最为文明的国度,莱布尼茨认为中国应该获得世界上最杰出民族之“金苹果”,歌德通过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产生了深厚的中国情结,声称“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2]。17—18世纪,欧洲的公爵王侯对中国艺术品狂热膜拜,不惜为此倾家**产。

描述这种存在于渴求与幻想中的中国,人们倾向于采用一种过于美化、偏向极端的模式,虽然失实,数百年延绵下来,却早已成为西方看待中国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即使到了21世纪,这种模式也未曾完全消散。物极必反,过于美化,就可能出现过于丑化,于是就产生了另一个极端:丑化中国。这一转变尤其出现于18世纪末,一方面是15世纪起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大缩小了各国之间的感觉距离,西方人开始真正观察实际中的中国,发现中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幻想破灭,美化颂扬则转变成了鄙夷;而工业化让西方列强感到自己更加进步,为了给自己的扩张掠夺行为进行道德辩护,更加宣传自身文化的先进性,鄙夷中国文化的落后,加深了对中国的丑化。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即使在那个时代,也有人试着从客观角度观察中国,如德国著名的汉学家卫礼贤。

20世纪以后,各种政治因素又加深了德国人对中国的负面印象。一方面是德国人习惯从主流媒体的报道出发,批评性地对待中国。而在过去某些时间段里,中国的自身形象宣传、文学作品传播的政治化倾向增强,反而引起抵触心理,于是中国的负面形象得到进一步加强。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导致所谓的威胁论横行,甚至让中国的形象有时候变得更加负面,在一些人眼中,中国是个古怪荒诞、颇具威胁的国度。过去几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对中国的看法不佳,一半以上的德国调查对象对中国持负面印象。这些调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本文主题,即文学作品里的中国形象,只能说有一定关联。文学的触角,更敏感,更超前。

提起文学作品,必然要谈到2009年中国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一事。如果说,2009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以前及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以前,在西方人眼中,或者在本文重点研究的德国人眼中,中国还更多的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度,或者是张艺谋电影中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中国,但却很少是一个现代的中国,那么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影响,中国软实力得到增强,整体形象大幅度提升,现在德国文学作品里,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形象呢?

大型文化活动,例如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必然会提前几年开始准备,然而其影响至少要几年以后才能看出,因此本文节选2006年到2014年这个时间段,首先考察中国主题书籍在德国的整体出版概况(包括中文作品的德译本、德语撰写的以中国为主题的书籍),篇幅所限,本文再节选出小说作为研究重点,观察德国境内出版的关于中国的部分德语小说,以及翻译成德语的中文小说。德国小说面对一般读者,如何塑造中国,中国被赋予何种形象?本文考察的另一个重点,就是由中文翻译成德语的小说。哪些小说由汉语翻译成德语,展现的是什么样的中国?换而言之,本文通过2006年至2014年里翻译成德语的中文小说,考察中国形象的自塑问题,并依据同时间段里德国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部分小说,考察中国形象的他塑问题。[3]

一、背景

中国是一个书籍进口的大国,但是书籍或文化出口方面,过去却存在着严重的逆差:2004年,中国卖到德国的版权数目仅为可怜兮兮的1本,然而这一年德国向中国输出的出版物,却高达六百多种。[4]这一数据令人感到震惊,引起哗然大波。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2009年中国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带领着两千多名成员组成的代表团,来到了德国,“除了科技出版,尤其是在大众出版方面,中国共向国际图书市场售出2700项中国图书的版权,并在法兰克福举办了800余场关于中国的文化活动”[5],宣传规模宏大,效果显著。

文化形象方面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思维及头脑意识都会呈现出正常的滞后反应,而且西方媒体不时遵循市场化原则,常常会让他们的报道无法与时俱进,出于销售利润的顾虑,不敢、也不愿挑战大众头脑中的固有形象。另一方面,中国这一主题又对一般媒体而言过于复杂。许多专业人士及在德华人批评,德国媒体及书籍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有所扭曲。在这一指责背景下,2010年,著名的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委托专家,开展详细调查,分析2008年里德国媒体发布的中国报道。这份三百多页的报告指出,受媒体及书籍的影响,德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常常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一个极端是继续表现出对中国的狂热,加以异域化;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将中国描述成一个古怪陌生的国度,甚至有时认为中国具有威胁性。[6]分析表明,媒体在2008年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多,挑选出来进行调查的七家主流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公立电视台)刊登或播报了8766条关于中国的报道,但是这些报道以负面报道为主,而且一半以上的报道是公式化的陈词滥调。该报告批评德国的报道,在部分情况下“肤浅、简单化,是贬低性的,分析不够深入,展示的中国形象很少符合中国国家及人民的多样性,很少公平展现中国现在所经历的巨大变化过程及其成果”。这一分析报告颇受关注,促使其他机构继续分析、反思德语区里的中国形象[7]。尽管如此,形象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2017年,《中德形象报告》一书问世,该文集重点分析2000年至2013年德语地区的中国形象,其中一篇文章指出,“中国形象始终处于变迁之中”。“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仍然过于片面和单一,细化程度不够。”[8]但是这些调查研究大都是从媒体、社会等角度出发考察,很少有作品从文学角度出发,考察这一时间段的中国形象。[9]而本文试图根据2006年到2014年的德国书籍出版概况,以文学作品为着眼点,粗略考察中国形象。不过,此处须指出,德国人的民族特性就是向来颇具批判性,不仅对其他国家持批判态度,对德国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报道或文学作品具有批判性也不算是出乎意料。此外,作者、翻译、记者或媒体人士中,也有对中国颇为了解的专家,他们的报道或作品更贴近于现实中的中国。

二、2006年至2014年德国相关出版概况

2015年,受柏林文化学术会(LCB)委托,专家们考察了2006年至2014年德国市场上出版的中文译著、与中国相关的德语作品。该报告整理此时间段内,哪些中文作品翻译成德语,德国出版市场上有哪些作品以中国为主题。据该报告不完全统计[10],2006—2014年里,德语作品中共有510部作品主题与中国相关;而该时间段里,据不完全统计,由中文翻译成德文的作品,共有383部。这些作品包括通俗专业书籍、科研书籍、游记、菜谱、儿童文学、图书、虚构及纪实文学等。这一数据虽然无法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热”巅峰时期相比,但是与2004年的可怜巴巴的出售版权数“1”相比,已经是巨大的进步。[11]

该调查报告将所有作品仔细归类,以图表方式列出了各文学类型包含的具体作品数目。据该报告的整理,383部翻译成德语的中文作品的分类如下表。

表1汉语作品德译本

续表

这383部作品中,通俗专业书籍及实用指南书籍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其中宗教与艺术方面的书籍最多。虚构文学作品约占四分之一,其中爱情、婚姻、家庭、社会题材的书籍最多。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翻译,同样也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比重。

如按照出版年份统计,383部翻译成德语的中文作品中,有40部出版于2006年,2007年则出版了46部,2008年56部。而2009年译作数目高达88部,成为巅峰,但2010年急剧下降,仅为32部,2011年34部,2012年35部,2013年则是28部,2014年为24部。

而510部与中国相关的德语作品里,可以具体划分为下表中的类别。

表2以中国为主题的德语作品

续表

从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超过三分之二的图书是通俗专业书籍及实用指南书籍,涵盖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从社会、政治、经济到美食、医疗保健,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医疗保健类的书籍。通俗专业书籍及实用指南书籍,在西方历来颇受欢迎。而虚构小说与纪实性作品的数目区别不大。纪实性作品最多的是游记或生活报道类的书籍,虚构文学作品则喜欢探讨爱情、婚姻、家庭题材。

按照出版年份,510部与中国相关的德语作品里,2006年出版了28部作品,2007年为81部,2008年79部,2009年77部,2010年51部,2011年42部,2012年57部,2013年48部,2014年47部。需强调的是,2007年德国是中国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宾国,2009年中国是法兰克福书展的主宾国,所以2007年至2009年都出现数目大幅上升的情况,而2010年后缓慢回落,人们回归到常规状态,书籍出版数目下降是正常的。

将两张表格进行比较,总体来看,无论是德语作品,还是中文作品的德语译著,通俗专业书籍及实用指南书籍的数目都是最多的,其中受欢迎的题材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及哲学、艺术、医疗保健、跨文化理解、国情。然而,无论是德语创作,还是中文作品的德语翻译,以中国为题材的科幻及玄幻小说却并不受欢迎(即使该题材在中国非常热门)。值得注意的还有侦探推理小说及惊险小说,虽然该类别下有23本德文小说涉及中国,但却只有两本中国的侦探推理小说及惊险小说翻译成德语。长期以来,中国的侦探推理小说及惊险小说在德国并不受欢迎。

三、小说译介里的中国

通过小说里的中国形象,可以管中窥豹,探讨中国的文学形象塑造。由中文翻译成德语的译作,展现出中国人用自己的小说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但是这种自塑过程,是受到外力引导的(例如要翻译的小说,受到德国出版社或中国出版社的甄选)。篇幅所限,这里选出最有影响力或出版数目最多的小说,稍作概述,探讨小说译介里的中国形象。

可能会让人感到大吃一惊的是:作品翻译数目最多的作家,就是中国台湾的漫画家林青慧。她可以说是现在最受欢迎的中文漫画家,该时间段内,她在德国出版的漫画作品,高达12本,[12]其作品深受日本漫画风格的影响。日本风格的漫画在德国向来也颇受欢迎。作品为少女漫画,译成德语的大部分作品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古代中国,或与中国有关,例如少女嫁给王子的经历、青春校园爱情故事,情节大多轻松有趣。这一数据让许多人感到吃惊。这虽然对中国形象没有什么直接显著的影响,但无疑对青少年、儿童产生一定影响,让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产生好感。而德国儿童文学中也常常喜欢将中国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

此外,翻译得最多的,还包括各种奖项获得者的作品,例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或德国书业和平奖的各种作品。德国出版业对书籍的选择,较为保守谨慎,注重市场接受程度,考虑到效益问题,迎合读者品味。名气越大的作品,也就是获奖作品或获奖作家的作品,以及在中国被禁、受到批评的作家,在德国向来颇受关注。

书友推荐:两小无猜催眠系统让我把高冷老师变成性奴肉便器斗罗大陆之催眠武魂潮湿伏特加与曼特宁在言情文里撩直男男主【快穿/np】神豪的后宫日常人间政道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仙子的修行·美人篇继女调教手册(H)熟女记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回归之美母俏姐书记妈妈倪楠吾弟大秦第一纨绔韵母攻略签到十年,我成圣了债务偿还系统
书友收藏:我的人渣指导系统(加料版)智娶美母妈妈陪读又陪睡斗破之淫荡任务熟女记推母之道无限之生化崛起我的冷傲岳母和知性美母因为我的一泡精液成为了熟女便器 (无绿版)豪乳老师刘艳堕落的冷艳剑仙娘亲(大夏芳华)美母的信念我的美母教师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无限之邪恶系统叶辰风流(幻辰风流)影视大世界之美女如云宗主母亲与巨根儿子的淫乱性事掌中的美母影视之推女系统神豪的后宫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