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中美文化论坛(二)
影片《长城》的文化元素及传播效果分析
王宜文
一、关于《长城》的两个关键词
(一)中美合作的重工业电影
《长城》被认为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所谓重工业电影,特指完全按照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体系,营造高概念、高投入、高科技的世界级电影,直接进入好莱坞的全球电影发行网络。
《长城》由美国传奇影业CEO直接策动,从概念酝酿到成片长达7年,制作耗时3年。投资达1。5亿美元,制作团队汇聚了著名导演张艺谋、好莱坞最耀眼的巨星马特·达蒙及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和景甜、刘德华等众多中外明星。《长城》追求极致视听效果,在“工业光魔”(IndustrialLightandMagic)和“维塔工作室”(WetaDigital)这些最顶尖特效公司的帮助下,视觉效果完全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这些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中国导演迄今执导完成的最昂贵的电影。
(二)用好莱坞模式讲述中国故事
《长城》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中美电影领域的合作层面和程度。好莱坞在《长城》中是积极主动的角色,一方面看重中国巨大的电影市场,另一方面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电影资源。
《长城》故事的设定,“饕餮”这个银幕怪兽的发掘出自好莱坞制片人和众多好莱坞编剧之手。“饕餮”源自中国最神奇的古代典籍《山海经》,但这个神秘怪兽还有一个出处,就是好莱坞怪兽片家族,异形、狼族、哥斯拉、恐龙等已有很多受欢迎的兽类系列。因而,饕餮是个熟悉又陌生的银幕形象,加上有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意味,这无疑是好莱坞喜欢的题材。
张艺谋是被好莱坞请来完成讲故事的人,与好莱坞是一种互动和互补的关系。《长城》给了张艺谋一次在好莱坞机制内部表达话语的机会,第一次完整地尝试用好莱坞模式讲述中国故事。
在《长城》中,张艺谋高密度地置放中国元素,塑造了一个中国主体的“拯救世界”的传奇故事,借用好莱坞的设备、技术、市场,向世界输出属于中国的文化与价值观。
二、《长城》中的文化元素
作为一部国际化大片,《长城》展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中国文化景观和中国文化元素,长城、饕餮、战鼓、箭弩、秦腔、孔明灯、火药、宫廷等中国元素比比皆是,其密集程度甚至超出了很多评论家和观众的预期。观众和评论界对这种极致化展示中国文化元素的做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也成为张艺谋和影片被诟病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中国内地,张艺谋因此被媒体和网络猛烈抨击。
《长城》在中国文化元素表现上存在突出的矛盾性,对于张艺谋来说,他愿意通过大量的中国元素,塑造一个文明、富强、有魅力的中国形象,他不只是作为一个电影导演,其实在接到好莱坞邀请之前,他事实上已经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文化代言人的形象了,《长城》其实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情。
不能忽视的事实是,《长城》创意和故事的主体设计来自好莱坞,因而,一些典型的东方文化符号或元素被赋予了一定的东西方贯通性、超越性。
长城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原是阻挡和分割北方部落的人防工事,影片将其置换为人类抵御共同的敌人——怪兽饕餮的战场,长城实际上成了一道全人类的防线。
饕餮被表现为一种贪婪的毁灭性力量,暗合了西方天主教文化中“七宗罪”(贪婪、暴食)情结。
把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元素描绘为人们普遍和共同的欲求与心理,这是好莱坞擅长的叙事策略,
作为讲故事的人,张艺谋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中,尽可能多地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描绘了一个在科技、军事、人性等各个层面都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国的形象,一个令人敬仰和有魅力的国度。
三、《长城》的传播效果
(一)不理想的票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