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1。5亿美元的投资,全球3。3亿美元的票房虽然不能说失败,但也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市场表现。对于高度市场化的好莱坞来说,这样的结果或许意味着一个实验或者尝试的搁浅或结束。
(二)引起广泛国际性话题的中国题材电影
借助环球影业的全球发行网络,《长城》作为合拍片,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在世界上32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影院放映。《长城》没有达到预期的高票房,但这是一部有高关注度的中国题材影片。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讨论,引发大量评论,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传播现象。
1。IMDB的整体评分尚可
美国烂番茄网的综合评分偏低,影评人整体给分偏低。
核心关注两点:一是共识,不管对影片的整体评价是褒是贬,都普遍认同这是一部技术和视觉效果表现杰出的娱乐性影片,既赏心悦目,又可领略到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二是众说纷纭,世界各国的评论者和观众从文化内容、文化表现、文化意义的层面对影片进行了丰富的读解和分析。很多评论者和观众拒绝仅仅将《长城》视为娱乐品,即所谓的“爆米花”电影,而是很严肃地探讨影片的文化主题。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如何坚持文化立场和独立性大有启发。
2。中国内地时光网评分尚可
豆瓣网打分偏低,存在激烈评论。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部号称“用好莱坞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影片遭遇的最严厉批评恰恰是好莱坞模式。
北美评论网站烂番茄综合新鲜度只有35%,主要的不满恰恰就是过分好莱坞化,反而看不到导演本人。
对于这部由好莱坞主导的中国题材影片,很多人质疑马特·达蒙这个白人扮演的拯救者的角色,为什么一个西方人成为中世纪中国的拯救者,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能完成这个工作?
有人用美籍华裔演员吴恬敏(ceWu)对好莱坞的批评观点,认为《长城》就是一部洗白电影(white-washing,让白人演员替代或扮演应属于其他族裔的非白人角色)。
四、《长城》现象的文化启示
(一)好莱坞模式与文化主体性的问题
好莱坞模式并不是个通用的公式和简单套来套去的形式;好莱坞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所谓好莱坞模式也是以这种文化背景为基础的。《长城》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完成的好莱坞电影,张艺谋试图以一种妥协或者回避的方式解决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文化矛盾与冲突,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冲突不存在。
电影还是有一个文化身份的问题,很多人因为张艺谋,而误认了《长城》是一部中国电影,张艺谋其实是在为好莱坞模式背锅。这从反面恰恰证明了电影文化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问题。中国电影要发展,应该坚持自身文化的根性,要有独立的价值和世界观。
(二)电影的根本在于情感与人性的沟通
《长城》实际的叙事时间只有90分钟,这或许是国际大片中篇幅最短的。观众对《长城》最不满的地方,全片都在打怪兽,张艺谋和《长城》在叙事中似乎忽略了一些内容。有人曾设想,影片中中国女将军林梅和西方人马特·达蒙在一起会怎样?据说原剧本本有这样的设计,但被张艺谋坚定地取消了。
《长城》最薄弱的地方,就是情感和人性的接触,只凭一些东方色彩和符号,是很难承载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
(三)电影重工业的国际合作值得继续探索
《长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行空间,抵达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这是中国电影自身暂时无法实现的。张艺谋借船出海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模式,要首先成为国际交流的一个部分,再谋取更理想的效果。自然、自觉的文化立场是不能放弃的,这恰恰是根本性的。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