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文化对话”实录
议题: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
时间:2017年11月25日下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厅
主持人:今天的三极文化对话单元,主持人是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对话嘉宾有美国的安乐哲教授、澳大利亚的杜博妮教授,以及赵葆华老师、张颐武老师,有请。
胡智锋:各位辛苦了,感谢各位演讲嘉宾给我们带来的关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精彩演讲,在最后收场的时候,我想按照我们的论坛创始人,尊敬的黄会林先生所提出的“第三极文化”的理论学术构想,跟各位一起探讨有关“第三极文化”的话题。按照黄先生的构想,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立为三极,这是按照我们人类文明发展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
请教一下各位先生,从你们各自不同的视角,如何看待第三极文化在今天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安乐哲先生是一个大哲学家,学贯中西,杜博妮教授是文学研究的大家,赵葆华教授是横跨影视创作和影视理论批评的大家,张颐武教授更是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影响力巨大的大家。希望各位从各自的角度来回应一下第三极文化的话题。
安乐哲:我想从“极”这个字开始,“极”既是空间,如美国、欧洲、中国等,也是一个质量性的字,“第三极文化”的说法聪明极了。
胡智锋:它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同时也是品质、质量概念。
安乐哲:对,另外我个人认为,极的概念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三极”是分不开的。如果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就要彼此学习,用我们的差异来加强创造能力。所以三极的概念,不是三个单独的极,而是一种合作。我曾在演讲中提出,“一带一路”是“一多不分”,而三极文化跟“一带一路”有密切的关系。从三极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传统,就是一个“一带一路”。你们的番茄是哪里来的?我们是番。你们的胡椒面是哪里来的?我们是胡。你们的洋酒是哪里来的?我们是洋。所以这已经是一个合作。
胡智锋:太棒了!安老师说他是洋葱的洋,胡椒面的胡,番茄的番,实际上番茄、胡椒面和洋葱已经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自然的部分,我们已经不在乎它是不是洋、胡、番了。我们理解安老师讲的意思,三极首先是空间的概念,是一个不同的区域,欧洲、美国、中国;同时也是一个品质的概念,高度、深度、广度。三极不是独立的三个棍子,而是相互合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最后会化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概念。另外我理解安老师以他中西贯通的学术大家的视角,对第三极文化有一个特别好的、含蓄的忠告,在强调不同的时候,也要强调贯通和普遍。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有效。
安乐哲:说得太好了。
胡智锋:谢谢安老师。杜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杜博妮:实际上从表面来说,我不担心。三极首先是地理上的分布,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经常说的是两极,中国和西方,当时的这个说法不是很好。我也记得在很多的时候,当我们提到极的时候,都说到的是中国和美国两极,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如果说我们看一下中国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以及美国和其他的西方国家,这主要还是一个地理政治方面的极。
我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但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我是英国人。长大后,我在想我不是西方的一部分,因为我是自己的一极,不属于西方的那个极。那时,我自己就想到了三极的世界。当我们有新的想法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的反对声音,现在我想我们或许还可以再加几个极呢,举一个例子,澳大利亚算一极吗?日本,非洲国家,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些国家纳入进来呢?举一个例子,我们能不能把所有国家的国旗都搜集在一起?现在有了电子通讯之后可能简单一点,以前是非常困难的。
胡智锋:我理解杜博妮教授所讲的是对三极特别友善的建议,我也可以回应一下杜博妮教授,我相信中国人喜欢说三,这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常常把这个世界一分为三,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思想。所以我觉得黄先生建设这个理论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可能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并不等于是排他性的,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日本当然都会在里面。如果按照联合国的规则,把所有的旗都要插在这里,那样的话对中国人传统的学术理论建构或许太过复杂,数不过来,最后就简单化。就好像我们分一个代表团,我们大概比如说亚洲、欧洲、澳洲,我们把世界分成几大洲,然后每个洲里面会有不同,大家都要去做更细的极。非常感谢杜老师,杜教授对三极有着细化和深化的友善建议。
安乐哲:如果我们都说比较哲学的比较,比较是两个东西,如果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而三极有了更多的东西。
赵葆华: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把第三极文化放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上来考察,放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来考察,我觉得这个理论有非常大的文化战略意义。它的主要战略意义来自于它的战略目的和战略归属,那就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大家共同的富裕。这是三极文化的初心,也是三极文化的归属,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三极文化的核心点是中国文化的生成与传播问题,谈到这个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我们的目的和路径。目的实际上叫作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牢记这个目的。在这个目的下,我们还要找到一个路径。大家会上都谈了艺术转换,谈了语境转换,我作为一个影视创作工作者,特别赞赏总书记所说的,创造性转换。
我们在会上听到很多专家都谈到了要讲好中国故事,用电影、电视讲好中国故事,给中国听,给世界听,可是我们遇到了一个障碍性的话题,就是如何转换。在这一点上我可以归结三句话:第一个是内容为王,第二个是情怀至上,第三个是叙事为先。过去有一段时间,银幕上世俗品格过重,英雄品格不足,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就要讲述中国英雄的品格,讲述中国力量。那么在讲这个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中央电视台年年推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拍成电影之后,却多数感动不了观众,造成了英模题材一度公信力下降,何以然?艺术转换不够。这个问题推而广之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程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好艺术转换。这不但包含着语境的转换,还包含着一种艺术创造性的转换和结构的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好故事,将中国精神、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形象呈现到世界面前。然后我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走向大同,建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的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胡智锋:赵老师一气呵成,不愧是创作和理论双重的大家,讲得非常精彩。
我所理解的赵老师的一番发言,核心是一个词:转换。第一,转换是什么?把概念、把第三极的极、把中国文化转换成世界通行的和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文化,然后才能够获得全世界共通的价值。第二,要转换成对我们自己美好生活的满足和表达。对国家来说,这样的转换是战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