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10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http:。unesc。
[6]http:。tctj。gov。art2012711art_2125_60326。html。
[7]参见:http:。unescdustries,dustry往往译为“文化工业”,是最早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对象。参见: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M],21~25页,109~111页,太原,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8]“概念”简单讲就是对事物概括、抽象之后的认识,不同概念有不同内涵与外延,帮助我们理解事物,认识世界。概念因而也是组成不同学科理论的基石。笔者认为,概念可有大小之分,“大概念”即那些内涵复杂多变、影响力特别大的概念,如“文化”“发展”“公共性”“主体性”等。
[10]T。F。Hoad,OxfordciseDiaryofEymology,OxfordUyPress,1996,p。376。转引自任剑涛:《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J],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11]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载《社会科学》,2003(4)。
[12]古希腊社会诞生了人类较早的民主制度,公共是一种成年贵族男子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准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善。参见:http:res。hersp。t1500679。
[13]任剑涛:《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M],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14]《辞海》(第六版,缩印本),397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6]参阅[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M],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7]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载《社会科学》,2003(4)。
[18]陈云:《香港有文化》[M],10页,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
[19]古典公共物品理论可追溯至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在其代表作《人性论》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公地悲剧”这一经典模型,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在论述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时广泛运用和引申,为公共物品的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现代公共物品理论则主要以19世纪末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达著作《财政理论研究》及20世纪中叶萨谬尔森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书提出“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来定义“公共物品”,并经1965年公共选择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的“准公共物品”理论等加以丰富发展。参见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44~5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现代社会通常可以区分为三大部门:即第一部门(公共部门)——政府,是照顾大众利益的公共治理部门;第二部门(非公共部门)——企业,是应用社会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部门;第三部门(准公共部门),即凡不属于政府、企业以外的团体组织,如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机构、民间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都可统称为第三部门或准公共部门。
[22]李军鹏:《公共管理学》[M],5页,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传统公共服务,主要指保护产权、维护市场秩序、经济性公共服务。现代公共服务,主要指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科技投入、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参见李军鹏:《公共服务学》[M],5~6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4]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引言”。
[25]TobyMillGeeYudice:《文化政策》[M],蒋淑贞、冯建三译,6~7页,中国台湾,巨流图书有限公司、“国立”编译馆,2007。
[26]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2007)[M],8~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7]参见毛少莹:《何谓“文化发展”?》,见于平、傅才武主编:《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报告(2011)》[M],19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8]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2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9]参见(美)杜德利·西尔斯:《发展的含义》,见罗荣渠主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4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30]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WCCD)于1992年由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成立,在前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的主持下,委员会集中了国际社会一批一流的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自然科学家、艺术家和政治家(其中不少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起草了包括《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等里程碑式的报告。
[31]http:。nservletservlet。iion=gblist&id=219。UNESCO于1998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政府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会议,与会者约2400人。149个国家的政府、22个国际政府间组织、100多个非政府组织、基金会、自愿组织和其他民间协会单位派出代表与许多艺术家、学者和专家一起参加了会议。
[32]关于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维度,参见毛少莹:《中国文化政策30年》(参见:http:。bbsdispbbs_35_75790_11_1。html,《何谓“文化发展”》,见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报告》(2011)[M],19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4]参见叶南客:《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孙萍:《文化管理学》[M],2~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毛少莹:《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117~119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参见本书第五章。
[35]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的目标。
[36]陈威主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16页,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37]同上书,48页。
[38]齐勇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见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中国文化报社:《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G],5~7页,2005。
[39]杨志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见于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M],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0]马海涛、龙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财税政策支持——基于原理、制约和路径的分析》[J],载《铜陵学院学报》,2007(6)。
[41]申维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J],载《光明日报》,2005-12-30。
[42]王列生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26~28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43]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载《党政干部论坛》,2008(1)。
[44]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载《理论学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