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发展的特征
在国家战略中规划文化信息化发展,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现实途径和制度保障。
(一)基本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体制机制变革。要建设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深刻把握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1。本质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过程和人的信息化,就是将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业务、服务过程进行信息化改造。同时,所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级服务人员在知识和行为中融入信息化进程,成为信息化的主导力量。
2。形态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形态特征,是在公共服务的内容生产提供、管理和服务三个层面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管理自动化,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全面现代化。
3。过程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过程特征,即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内部计算机组网、外部联网、行业联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联网的不断融合,是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
4。创新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创新性特征,既包括技术创新,更依赖体制创新。保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促进、有机融合,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流程的再造和重组,将从体制上为信息技术的深层应用创造条件。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环境,对于社会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5。效益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的效益特征,主要体现为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社会效益。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和管理水平,产生出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体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综合效益。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及其服务也将通过政府投资和采购,产生“溢出效益”,促进信息产业发展。
(二)战略地位
2001年文化部“十五”规划纲要确立了加快文化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文化信息资源,推进文化管理信息化进程三方面的任务,明确要求提高全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建成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资源中心和文化、教育、科技三个分中心以及七个地区中心,地市级以上图书馆80%联网,县级图书馆入网率达到30%以上。第一次将文化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确立了以公共图书馆信息化为基础,建立现代信息网络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技术的总体思路。[1]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对文化信息化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改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2],使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作为国家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内容,作为全社会参与的重点项目,发展地位得到确立,发展条件得到保障。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中,要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以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地)、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同时,以更加恢宏的视野,提出要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3],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出更加高远的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
上述政策历程表明,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从部门规划、持续推动,逐步上升到行业战略、社会参与,最后成为国家决策部署的创新工程,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一是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作为政府的基本职责,作为信息时代满足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关键,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二是围绕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的客观需求,把握信息化技术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规律,采用实用先进技术,建设文化信息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网络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三是突出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特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实现途径进行统筹规划,前瞻性地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走向。文化信息化体系构成如图8-2所示。
图8-2文化信息化体系构成示意图
(三)发展历程
1。数字图书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4],更是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经过21世纪前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软硬件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字资源保有量达480TB,形成了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面广、传播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服务范围覆盖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成为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性文化惠民工程。黑龙江省成为“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启动以来的第一个区域全覆盖的省份[5]。同时,还分别建设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全军院校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数字图书馆六个国家级数字图书馆(系统)[6]。
作为文化信息资源收藏和服务的重镇,公共图书馆一直处于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应用的领先地位。图书馆发挥其知识组织、信息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优势,积极参与了数字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技术设计,创新性地开发出数字图书馆相关装备、产品和技术,探索出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依托国家迅速建设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同时,还创建了“数字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爆炸式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为采用信息技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出了成功道路并提供了实践范例。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进入21世纪,在互联网在中国得到快速广泛应用的同时,网上信息能力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中国政府为消除“数字鸿沟”,在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国家文化信息化基础工程。从2002年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以来,就被中央政府作为重点文化工程,在历年的政策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反复强调和部署。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现有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扩大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存储、传播和利用,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实现优秀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为大众服务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在文化部的直接领导下,建设了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联网的共享网络系统,实现了海量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服务,构建了以互联网、卫星、移动存储、镜像、光盘、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网为依托的服务框架。“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中央财政已下拨文化共享工程专项建设资金24。76亿元,各地累计投入27亿元。[7]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县级支中心达到2418个,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5。28TB,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9亿,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和“村村通”的目标[8]。
文化共享工程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内容的背景下,借鉴世界各国信息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性地兴办的一项由政府全额投资、进行公益性服务的重要文化基础工程,承担着惠及千家万户、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公民文化素质、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等历史使命。从政府部门参与的范围看,在主办单位文化部、财政部的组织协调下,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卫生部等部门也提供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丰富资源。
3。文献数字内容
文献信息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资源,是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独特优势资源。各级公共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基础,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国家工程的带动下,各级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馆藏文献数字化工作。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领域的数字资源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9]
4。文物信息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就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起步。进入21世纪,全国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文物信息化建设成为“十五”期间重点工作之一。10年来,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专项资金2。37亿元用于文物数据采集和国家、省两级文物数据中心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完成文物系统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数据采集与报送和二、三级馆藏珍贵文物的备案工作,共完成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拍摄照片3869025张,录入文本信息3。05亿字,国家文物局数据中心接收数据总量15。16TB。将通过网络服务于社会,实现全社会共享,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