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笔下小说>公共文化服务概论>第三 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

第三 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第3页)

(1)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与科学技术的融合,最直接和显著的标志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化的充分融合。只有当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之后,公共文化服务才真正进入现代化阶段。同时,信息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倍增器”和“催化剂”的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升级。

(2)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一方面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外部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外包和内部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简约化、集成化,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增加安全性。

(3)混合。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通过采用混合云技术架构,促进共有云、私有云和或者公众云的结合,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链条,使传统的面对面、实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现代的远程、虚拟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相互混合,形成新的混合服务形态。

(4)联合。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充分采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以合作协议、外包、联盟、特许经营或许可等方式,联合多种信息化建设手段,共同构建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的动态化、网络型的服务构架。

2。模式再造

立足公共文化服务实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模式再造。建设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网络通信平台,依托互联网、卫星网、有线(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网、电子政务专网多种传输渠道,并积极探索面向“三网融合”的网络电视、IPTV、3G等新兴技术手段,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通过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工程、中小学校园网等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借助较为完善的基层文化设施和设备,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延伸到乡村。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政府政务网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形成“五连线”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采用“进村和入户相结合、广播和点播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互联网模式、卫星模式、IPTV模式、镜像模式、光盘移动硬盘模式,不断拓展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为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再造开辟新的路径。

3。管理再造

借鉴先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再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化决策机构、协调机构、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以及审计监察机构和专家组咨询机构的创新管理结构,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与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相适应。

(三)建设先进网络文化

建设先进网络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有利于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

1。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建设网络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网络文化,必须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

2。提高数字文化供给能力

网络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重在建设,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要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3。加强网上阵地建设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文化平台。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4。建设精神家园

站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最前沿,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精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5。加强网络管理

要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明确管理责任,突出管理重点,健全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影响,确保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四)建设支撑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发展,需要通过建设一系列重点支撑项目,促进公共文化领域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提升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设水平。

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在各级文化馆、城市社区新建基层服务点加强管理,发展完善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工程资源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惠民服务,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的网络培训。

2。数字图书馆

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三网融合”工程,实现全国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

3。公共电子阅览室

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网络,依托公益性文化单位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

4。公益性文化单位网络服务平台

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展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体系,促进群众文化活动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开展网上展览、网上辅导、远程指导等数字文化服务。推动全国数字美术馆建设,实施国家文物博物馆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

5。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鼓励和引导基于主流移动通信平台的资源服务系统开发,探索通过手机、便携式计算机等移动终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基于地理位置信息(GIS)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发展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技术与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与新技术、新媒体的融合应用领域。

延伸阅读8-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项目

大力推进服务网络建设,在中西部地区积极推进“进村入户”。建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和“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译制等。到2015年,争取资源量达到530百万兆字节,入户率达到50%,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便捷贴近、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书友推荐:全家桶人生如局熟女记潮湿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长安春被健身房教练秘密调教后斗罗大陆之极限后宫(无绿改)女神攻略调教手册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配种(1V1,SC)美母如烟,全球首富穿越影视万界之征服神豪的后宫日常悖论仙子的修行·美人篇迟音(1v1)签到十年,我成圣了吾弟大秦第一纨绔娱乐圈之风流帝王
书友收藏:韵母攻略影视之推女系统我的教授母亲(高冷女教授)四合院之啪啪成首富智娶美母父债子偿端庄美艳教师妈妈的沉沦无绿修改版随心所欲神豪系统逆子难防(母上攻略同人)影综:人生重开模拟器美母如烟,全球首富叶辰风流(幻辰风流)斗破之淫荡任务绿意复仇——我的总裁美母娱乐圈的不正常系统(修正版)人妻调教系统我的冷艳教师美母和明星校花女友变成同学们的性奴竟是一个熊孩子的策划租赁系统:我被女神们哄抢!母上攻略邪恶小正太的熟女征服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