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馆也称书房,是后金国汗召集部分儒臣起草文书诏令的处所。皇太极于天聪三年四月正式将文馆的工作分作两值(班),巴克什达海与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四人翻译汉文书籍,巴克什库尔缠同笔帖或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四人记注后金国朝事。从此文馆成为一个正式的办事机构。其授官为参将、游击者称巴克什,次之称笔帖式,其以儒生入馆工作尚未授官者称秀才,或称相公,无定员。文馆最初主要负责人是满人,后来逐渐增加汉人,最著名者有高鸿中、范文程、宁完我、鲍承先等。文馆的设立,使文人参与后金政治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文馆作用的重要与皇太极称帝的需要,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将文馆改为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书史、纂修实录、撰拟郊天告庙表文、功臣诰命。内秘书院掌撰外国往来书状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章奏。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政事得失、御前进讲,并颁行制度。三院各设大学士、学士来主持。
3.六部与都察院、理藩院
皇太极根据宁完我的建议,依照明制改革后金官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军事、民政、刑狱事宜,每部由一贝勒主管,下设承政四人,满承政二员,蒙古承政一员,汉承政一员,启心郎一员,承政之下各设参政八员,唯有工部参政满洲八员,蒙古二员,汉官二员。余为办事人员,称笔帖式。贝勒多尔衮管吏部,德格类管户部,萨哈廉管礼部,岳托管兵部,济尔哈朗管刑部,阿巴泰管工部。全国重大事情仍由皇太极主持的诸贝勒和八旗大臣议政会议解决,但六部要直接向皇太极负责。六部的设立使后金有了全国统一的行政机构,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给予蒙古和汉官相当高的地位。
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称帝以后,根据汉官建议设都察院,以大凌河降将张存仁、祖可法为承政,都察院的职责是劝谏皇上、弹劾纠察六部以及诸王贝勒的不法行为。与三院六部不相属。皇太极授该院以很大的权力。
旗人过年(清)
天聪九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额哲投降,漠南蒙古全被后金统一,为了妥善地管理蒙古事宜,在崇德元年(1636年)设蒙古衙门,以尼堪为满承政,塔布囊达雅齐为蒙古承政。三年(1638年)六月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七月以贝子博洛为承政,塞冷(蒙古)为左参政,尼堪为右参政,副理事官八员,启心郎一员。因为理藩院是专管外藩及蒙古事务的,故无汉人参政。
六部与都察院、理藩院合称八衙门,是当时清王朝中央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基本上是按照明王朝的模式建立的,但也保留了一些清王朝的民族特点。
第二是建立专制皇权。
皇太极名义上是后金国汗,实际上与几个大贝勒的权势区别不大。在处理政务上是执行努尔哈赤天命六年(1621年)的规定,四大贝勒每人轮流执政一个月,在朝会、宴会接见群臣时,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并排而坐,俨然如四汗。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后金政权的巩固,也不利于对明斗争的形势需要。
皇太极为了加强以汗为首的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贝勒的权势,逐步废除反映氏族社会军事民主落后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度。他采取各种办法,狠狠打击足以与自己争权的三大贝勒的势力。当时,后金的决策机构议政会议被八旗贝勒所控制,而三大贝勒又是其中能左右的力量,因此极大地束缚着汗权。早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皇太极即汗位后,沿袭旧制,仍在每旗设总旗务大臣一名(即固山额真),但是扩大了他们的权限,规定“凡议国政,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行,凡事务皆听稽查”。同时又在每旗设佐管旗务大臣二员,调遣大臣二员,前者“佐理国政,审断状讼”,后者“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贝勒掌管旗务的权力,而且使他们处在众多人员的监督和制约之中。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关心三大贝勒身体健康为由,他说:“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未便。嗣后,可令以下诸贝勒代之,倘有疏失,罪坐诸贝勒”,于是“以诸贝勒代理值月之事”。这不仅削去三大贝勒每月轮流执政的大权,而且拉拢和团结其他贝勒为己所用,从而提高了后金汗的地位。
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皇太极利用二大贝勒阿敏“弃滦州、水平、迁安、遵化四城”败归为口实,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定阿敏罪状十六条,以“俨若国君”“心怀不轨”“丧失城池”“扰害汉人”等罪名,将阿敏“革去爵号,抄没家私,送高墙禁锢,永不叙用”,以后阿敏“病卒于狱”。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在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和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发生口角,莽古尔泰拔剑相向,皇太极以此把莽古尔泰治罪,革去大贝勒名号,降为一般的贝勒,夺其五牛录的属员,罚银万两及马匹若干。翌年,莽古尔泰因气愤“以暴疾卒”。
清代八旗盔甲
至此,三大贝勒只剩下大贝勒代善一人,是年十二月,当诸贝勒提出莽古尔泰“不当与上并坐”时,代善立即说:“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他主动请求退出并坐,得到皇太极允准。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改为自己“南面独坐”,这标志着汗权的确立。到了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皇太极召开诸贝勒大臣会议,指责代善对己不恭,众议代善“与皇上相左”,列了四条罪状,拟革去大贝勒名号,消除和硕贝勒职,剥夺十牛录所属人口,罚雕鞍马十匹,甲胄十副,银万两。但是皇太极心中有数,这不过是借题发挥,提高汗权而已,所以只罚银马甲胄。从此,威胁汗权的三大贝勒势力已除,皇太极实力大增,其余贝勒无力和他抗衡,使汗权得以加强和巩固。
第三是建立蒙古、汉军八旗。
皇太极一则是为了团结和拉拢汉族地主与蒙古贵族,加强统治基础;二则是为了增强军事力量,以适应对明作战的需要;三则是为了削弱满洲八旗旗主贝勒和旗内贝勒的势力,借以加强汗权,所以又分别建立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在满洲八旗中就有16个汉人牛录(即佐领)。皇太极即位后,到了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把汉人牛录拨出约二千多人,正式成为一汉军旗,命汉官佟养性统辖,谕曰:“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付尔总理,各官悉听尔节制。”天聪七年(1633年)七月,皇太极命满洲各户下汉人十丁抽一,约一千多人,由马光远统领,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正式定名为汉军,以黑旗为标志。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汉军由一旗增为二旗,称为“左右两翼”,以石廷柱为左翼固山额真,马光远为右翼固山额真。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又分汉军两旗为四旗,以马光远、石廷柱、王世选、巴延四人为固山额真,各领一旗。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再增设四旗,共为八旗,称之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相同,每旗设固山额真1人,梅勒额真2人,甲喇额真5人。共约有161个牛录(即佐领)33000多人。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占辽沈后,归降的蒙古军民,有的已被单独编为牛录,称蒙古军,由武纳格、布彦代统领,隶满洲八旗。皇太极即位后,蒙古归附军民不断增多,大约到了天聪三年(1629年),将原先的蒙古军扩编成“蒙古二旗”。天聪七年(1633年),把“蒙古二旗”分为“右营”和“左营”,以武纳格和鄂本兑同为固山额真,分别统领。天聪八年(1634年)五月,改“右营”为“右翼兵”,鄂本兑领之;“左营”为“左翼兵”,武纳格领之。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将蒙古二旗,扩充为蒙古八旗,旗色和建制同满洲八旗一样,入关之前蒙古八旗,约有129个牛录,25000多人。
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组成虽然与满洲八旗相同,但是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是由皇太极任命,而且可以撤换,他直接指挥这两支八旗军,因此军事实力大增,其他贝勒无法抗衡。
清代八旗盔甲
第四是发展经济。
努尔哈赤晚年,由于政策失误,致使后金的经济形势很糟,人民缺衣少粮,汉人的处境更是困难。皇太极认为要摆脱和克服经济困境,根本的出路就是千方百计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活跃经济,实行改革。
(1)分屯别居。努尔哈赤时,实行编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于是同处一屯,汉人每被侵扰,多致逃亡”。皇太极针对这种情况,他即位不久,就采取满、汉“分屯别居”的办法,以缓和民族矛盾,使汉民安心生产。规定:“乃按品级,每备御(即牛录)止给壮丁八、牛二,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编为民户,择汉官之清正者辖之。”这样就有百分之四十的汉民从满官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成为由汉官管理的自由“民户”。另外,还派孟阿图等人“丈量地亩”,将“各处余地”归公,分给民户耕种,不许再立“庄田”。天聪四年(1630年)十月,皇太极下令编审壮丁,要“牛录额真各察其牛录壮丁,其已成丁无疑者,即于各屯完结”,“此次编审时,或有隐匿壮丁者,将壮丁入官”。同时又令,“凡贝勒家,每牛录止许四人供役,有溢额者……将所隐壮丁入官”,通过以上措施,大量土地改为国家控制的屯地,许多汉民壮丁变为国家管理的民户编民,而且实行“分屯别居”,协调了满汉关系,促进了农业生产。
耕织图册页(清)
(2)离主条例。皇太极为了调整生产关系,解放束缚在八旗贵族庄园里的生产者,使其变成自由民,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颁布《离主条例》。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皇太极下令直接解放部分奴仆。这些措施,不仅打击了奴隶主,削弱了奴隶制,而且使许多奴仆成了自由民,有了自己的经济支配权,从而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
八旗军旗图案
(3)重农政策。皇太极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国之大经”,因此颁行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农业生产的法令。
首先是不许扰农,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停止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天聪元年(1627年)九月,皇太极明令禁止屠杀大牲畜。
其次是保护汉民耕种,鼓励满族务农,确保农业生产有充足的劳动力。皇太极很清楚,后金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汉人,他们有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所以满汉分屯别居后,禁止满人到汉人居住地“擅取庄民牛、羊、鸡、豕”等财物。皇太极为了改变满族壮丁只战不耕的现象,天聪年间开始实行“三丁抽一”,就是说三丁中一人披甲出征,二人留家生产,称为余丁。披甲人和余丁的关系是:余丁专事农业生产,保证披甲人的生计,而披甲人所得战利品也分给余丁,耕战相辅。
再次是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益。
由于以上农业措施得法,收到很好效果,天聪年间后金的农业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随之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使后金的经济逐步摆脱了困境。
皇太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统一了漠南蒙古和黑龙江流域,改革了官制,后金的经济也因无战火迅速发展,而且意外地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顺天应人,称帝上尊号便顺理成章地摆上了日程。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受“宽温仁圣皇帝”的尊号,改元崇德,定国号“大清”。皇太极开辟了清朝历史的新纪元。他是名副其实的清朝第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