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兴衰
辽王朝的兴衰
契丹部落的发展
早在公元4世纪,即西晋、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北方的潢河(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一带,居住着契丹族,这时的契丹人,主要还是经营渔猎。稍后,契丹人也经营畜牧。他们住在帐篷里,“逐寒暑,随水草畜牧”,在各处往来迁徙。
契丹族最初有八个部落,部落之间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在北魏统治时期,曾攻打过契丹,契丹也曾不断对北魏边塞进行侵扰。但这时期,契丹八个部落仍是各自行动,不相统属,没有形成部落间的联盟,没有一个统一的首领。他们各自与周边相邻部落、民族及中原地区进行物品交换,发生着政治的和经济的联系。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氏族部落的繁衍,契丹人游牧的范围不断扩大,日益要求开拓领地,赶走邻人,建立起自己的相对稳定的活动区域。这使他们与周围部落及中原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发生。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契丹攻扰北齐边境,齐文宣帝亲自到营州(今辽宁朝阳)指挥军队,分兵两路攻打契丹,契丹大败,丧失了大批的人口和牲畜,一部分契丹人被北齐俘虏后安置在各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契丹又被强邻突厥族侵袭,不得不东徙依附于高丽(今朝鲜)。隋朝建立后,大量的契丹人纷纷内附,回迁故地。他们也不时侵扰隋的边境,大业元年(605年),契丹入侵营州,隋大将韦云起发兵迎击,大败契丹,并掳走了契丹的大量人口和牲畜,此次冲突,契丹族损失惨重。
由于自卫的需要,契丹各部逐渐在军事上联合在一起。唐初,契丹各部推举共同的军事首领,称为“夷离堇”。每遇战斗,就召集各部首领共同商议,协同作战。契丹族开始出现了部落联盟的组织。
大贺氏部落联盟
唐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率领各部落依附于唐朝。唐太宗把在北方诸族中象征着部落联盟酋长的旗鼓赐给了摩会,表示承认了摩会的部落联盟酋长的地位。
公元648年,唐朝在契丹人居住的地区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叫作“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窟哥为都督,并赐姓“李”,下设10个州,都用契丹各部落的首领担任各州的刺史。从此,契丹和中原汉族人民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唐太宗又在奚人居住的地区设置饶乐都督府,也任用奚族首领为都督。以上两个都督府都受营州都督府节制。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族部落联盟有了较快的发展。契丹和唐朝之间,时常发生矛盾。唐朝曾派28将率领大军袭击契丹,大败而归,说明契丹已有足够的力量保卫他们自己。但是契丹族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体。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失活统率各部归于唐朝。当时唐朝的国势强大,北边突厥的势力已经日衰。唐玄宗依照先例,封失活为松漠都督。开元五年(717年),失活到长安朝见唐玄宗,唐朝把永乐公主嫁给失活。
郁于死后,弟吐于继任联盟长,又遭到可突于的威胁。开元十三年(725年),吐于携公主奔唐不返,可突于另立李尽忠弟邵固为联盟长。三年后,可突于杀邵固,另立别部屈烈为联盟长,并胁迫奚族一起背叛唐朝,投附于突厥。从此,大贺氏联盟时代结束,契丹中衰。
遥辇氏部落的重建
涅里以其所属的乙室活部落为基础,收集、联合了大贺氏联盟溃散后的余部以及联盟以外的分散的氏族部落,推选遥辇氏阻午为联盟长,重新建立起遥辇氏部落联盟。
天宝四年(745年)回纥族攻杀突厥白眉可汗,推翻了突厥的统治。突厥毗伽可敦率众归唐。契丹联盟长阻午亦率部降唐,唐拜阻午为松漠都督,封崇顺王,赐其姓名李怀秀。不久,李怀秀杀唐赐公主而叛。
公元751年,唐将安禄山领兵出击契丹,安禄山大败,率20骑逃走。从此,契丹与唐朝处于敌对状态。
从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
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此后,河北地区藩镇割据,道路不通,契丹与唐很少往来,只保持着“朝贡”关系,不再有政治上的联系。这期间,契丹族处于回纥汗国统治之下。回纥在契丹族、奚族地区都派有使臣监督,每年要征收赋税,发展缓慢,一直到公元840年回纥汗国被推翻之后,契丹部落联盟才重新归附于唐朝。此后的60年间,契丹族由于摆脱了回纥的统治,使他们在与中原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得到较为顺利的发展。唐末,由于中原地区的封建割据斗争,北方汉族军民为了逃避战乱,成群结队移居到契丹人生活的地区,每次迁移,多达几千人。汉人把中原地区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带到北方和东北边疆,与契丹人民共同进行艰苦的生产劳动。到了契丹迭剌部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担任夷离堇时,已经开始“教民稼穑,养畜牧,国以殷富”。契丹人民除了畜牧以外,已从事农业生产。匀德实的儿子撒剌担任夷离堇时,契丹人民已学会冶铁,铸造铁器。撒剌的兄弟述澜,引导契丹人民栽种桑麻,从事纺织;并修造房舍,建筑城邑。这些情况表明,在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和父亲一辈,契丹人民在生产方面,不但开始有农业,还有冶铁和纺织等手工业,有房舍和城寨。契丹社会从公元4世纪到10世纪初,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才从氏族制进入奴隶占有制,契丹社会有了新的飞跃。
阿保机建国
唐末五代时期,契丹逐渐强大起来。
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汉族人民流入契丹地区的,多数也是进入迭剌部,使迭剌部成为契丹部落联盟中生产最先进的一部。公元9世纪时,契丹各部还在氏族制阶段,迭剌部已经出现阶级分化。加上汉族的影响,使迭剌部最先产生奴隶占有制。部落联盟长和军事首长由世选制(三年一选)而逐渐成为事实上的世袭制。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夷离堇由迭剌部涅里的后裔耶律氏家族世选,自阿保机四代祖耨里思以下,阿保机一家任夷离堇职位共13人,24任。家族地位仅次于遥辇氏,具有强大的势力,是部落内部其他家族觊觎的目标。自鲜质可汗以来,联盟内部先后爆发了三次较大规模争夺夷离堇权位的斗争,而且都是在迭剌部内部家族中进行的,阿保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成长、建立国家的。耶律阿保机生于公元872年,是撒剌的儿子。当时迭剌部是契丹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一部,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夷离堇,都是从迭剌部中选出的。
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机被推选为夷离堇,掌握了军事大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统一了契丹,并以武力威服邻近各部,连破室韦、奚、女真等族,俘获了大量的人口;又南下攻入中原地区,俘虏大批汉人。连年的俘掠,使契丹部落联盟内部增添了大批汉人、室韦人、奚人、女真人。外来各族力量的加入,自然地引起契丹族内部的变化。耶律阿保机的威信越来越高了,他掌握了军事大权。契丹各部首领也从对外战争中得到大批财富、牲畜和俘户。他们变成了新的贵族,对外掠夺被当作“光荣”的职业。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终于得到各部落首领的承认,成为契丹族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阿保机为了进一步加强个人的权力,在继续对外掠夺征战中,对部落联盟组织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限制于越的权力。其次,设立惕隐官。惕隐的职务是调节迭剌部落贵族集团的内部事务,以确保他们对阿保机的服从。第三,设立宿卫军。这是阿保机的侍卫亲军,主要是为了加强联盟首领的力量,扈从和保卫部落联盟的首领。
部落联盟组织的改革,实际是维护、巩固个人权力的改革,是由氏族社会向阶级、国家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
阿保机在强化个人权力的同时,也同部落联盟中一些贵族反对势力展开了斗争。在联盟中,原来世选联盟长的遥辇氏贵族虽然不满于权力旁落他人,但是他们没有军事力量与阿保机抗衡。遥辇氏八部之一的小部落涅刺部曾起兵反抗,但由于他们力量弱小,很快被讨平。
公元911年,即阿保机任联盟长的第五年,阿保机之弟剌葛、迭刺、寅底石、安端等人共同策划谋反。阿保机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了叛乱,随后改任剌葛为迭剌部夷离堇。公元912年十月,剌葛奉命分兵攻破平州(河北卢龙)后返回途中,再一次与迭剌、寅底石、安端等发动叛乱,又被阿保机平息下去。
公元913年三月,剌葛一面派想当奚王的迭剌与安端一起领兵千余骑以入觐为名谋杀阿保机,一面亲自率领部众进入迭剌部兄弟部落乙室堇淀,准备旗鼓,图谋自立。阿保机发现了这个密谋,拘捕了前来的迭剌、安端,又亲自率大军击讨剌葛。这次,阿保机依靠他的心腹侍卫军和被征服的邻族的兵力,联合作战,终于击溃了剌葛的叛军。
这次叛乱持续达两个月之久,造成了巨大的物质财产的损失。百姓财产被侵掠,生命遭残害,大批物资被丢弃,物价上涨了十倍。这是阿保机任联盟长以来,社会动**、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同时,这次叛乱对阿保机个人权力直接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使阿保机不得不在平叛后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和巩固自己的权力,防范他人对自己权力构成的威胁。
阿保机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平定叛乱,使契丹诸部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后梁贞明二年、辽神册元年(916年)二月一日,阿保机在龙化州(内蒙古昭盟)金铃冈筑坛称帝。阿保机称“天皇帝”,妻称“地皇后”,建年号为“神册”。至此,阿保机正式建立了契丹国。阿保机是为辽太祖。
神册三年(918年),辽太祖在黄河沿岸建立皇都。都城的建筑是在汉族知识分子康默记等人的主持下完成的。都城的结构完全仿照汉族的城邑。
天显元年(926年),在汉族知识分子贾去疑的帮助下,扩建了皇都,增加了宫殿庙宇。耶律阿保机还建立孔子庙,命皇太子春秋设奠,传播汉族封建文化。
阿保机称帝以后,形成了以南府和北府为核心的行政统治。南府宰相由皇族贵族担任,北府宰相由后族贵族充任。
契丹族原来没有文字。政权建立以后不久,于公元920年仿照汉字偏旁,制造了契丹文字。现在已经发现的契丹字,大约有1200多个。公元921年,阿保机又制订了法律。除统治区内的汉人仍旧使用唐朝的法律外,契丹和其他各族都要受新法律的管束。
辽对邻族的侵略
建国后,阿保机继续不断地向周围邻族和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掠夺和扩张。
他以武力压服了邻近的奚、室韦等部族,取得了一部分突厥故地。阿保机还以武力西征突厥、吐谷浑、党项、沙陀等部,俘获无数的人口和驼马牛羊。契丹政权的领地,西达甘州(甘肃张掖),西北至鄂尔浑河。阿保机又南下侵入中原地区。当时中原正处于混乱时期。公元921年,阿保机率大军冲入居庸关(今北京市昌平西北云台),攻陷了檀州(今北京市密云)、顺州(今北京市顺义)等十多个城市。阿保机还亲自率领皇后述律氏、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等东征。汉族知识分子韩知古、唐默记、韩延徽等人,成为辽太祖的重要帮手,随军出征,终于在公元926年正月占领扶余城(吉林农安),吞灭了辽东的渤海政权。阿保机改渤海为“东丹”,即东契丹的意思,并封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统治具有较高封建文明的渤海故地。渤海故地出产粟米、布、马匹等,是农业生产比较兴旺的地区。耶律倍采用“权法”建立各项制度。这一年(926年)的七月,耶律阿保机死于扶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