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南宋的和战
宋政权的重建与南迁
天会五年(1127年),金将宗翰、宗望挟制北宋群臣立张邦昌为帝,建立大楚为金朝藩辅,统治黄河以南地区,北宋灭亡。四月,押解宋二帝、宗室、百官撤出汴京北归,并贬二帝为庶人。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遗臣拥戴下即位于归德,重建赵宋政权。六年,宋二庶人至上京,素服见太祖庙后,太宗召见,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安置于韩州(今辽宁梨树镇北偏脸城)。八年,移至胡里改路(今黑龙江依兰)。其他宋俘也被安置于金朝内地。七月,南宋高宗向金奉表请和。
金朝立张氏为楚帝的目的在于剥夺赵氏对黄河以南的统治,宋高宗之立显然是金朝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十一月,金太宗下诏伐宋,必欲灭赵氏而后已。
金军的掠夺和强迫同化政策激起河北、河东人民的普遍不满与反抗,南宋建立时,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正在与金军展开殊死的斗争,东京留守宗泽也在积极布置汴京防务,迎接高宗回京重整江山。但宋高宗不顾群臣募兵、买马、修城池、缮器械的呼吁,不敢入居东京。他一方面请求放还二帝,一方面准备南幸以避金军。
金朝诸将在对宋用兵方略上也存在分歧,“或欲先定河北,或欲先平陕西”。金太宗则两用其策:“康王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张邦昌者。”于是金从东、西两线向南宋用兵。
东路由宗辅、宗翰、宗弼、拔离速等率领,天会六年(建炎二年,1128年)下濮州、大名、沧州、相州、东平、济南、淄、青、潍等河北、山东诸州。七年(1129年)正月,下徐州,得到宋朝自江淮运至徐州官库的大量金币,用以犒军。拔离速军下扬州,未能俘虏宋帝,在掠获了大量文书案牍和金银财物后暂时撤归。三月,宋高宗在逃亡中,被扈从军官苗傅、刘正彦废黜,四月复辟。为保其对江南一隅的统治,免遭父兄之厄运,他接连致书金朝皇帝和元帅府,愿贬去帝号,甘为藩臣。同时以杜充为建康留守,节制守扛兵马,与刘光世、韩世忠共守长江。
金元帅府一面答其书招降,一面作再次渡江的准备。七年秋,以宗弼为统帅,与挞懒、拔离速、马五等分两路渡江,西路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县)、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渡江趋江西;东路取道滁州(今安徽滁县)、和州(今安徽和县),自马家渡渡江。南宋长江守军或不战而逃,或望风迎降,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宋高宗由杭州出逃,始而越州(今浙江绍兴市)、明州(今浙江宁波市),继而乘船入海。金军乘船入海追击,不及而还。宗弼回军拟于镇江北渡,在黄天**为宋将韩世忠所阻,48天不能渡江,只好回师建康。八年(1130年)五月,在六合县渡江北还。
西路渡江后抵南昌、江州(今江西九江),未见猎取对象,杀掠一番后北归。
南宋建立后,在如何防御金军南侵和收复汴京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成算,诸臣、诸将意见极不统一。虽然预料到金朝可能发动军事进攻,却没有力战和死守的决心。对于宗弼这次南伐,宋军没有组织强有力的抵抗。只有个别将领和各地人民武装力量随机进行了小规模的袭击与阻截,但是这些小规模的抵抗也已使金朝将领认识到消灭南宋政权并非易事,更何况长江以北的百姓也多筑栅寨自守,不肯归顺金朝。如何安抚江北百姓、治理新得之地是金朝面临的更为直接更为迫切的问题。从此,部分女真将领开始改变灭赵氏立异姓的初衷了。
最先提出这一问题的是率军南伐的宗弼。当宗翰再议南伐时,宗弼反对说:“江南卑湿,今士马困惫,粮储未丰足,恐无成功。”金朝无力一举灭宋,又不甘心赵氏政权的存在,于是乃采取立藩辅为缓冲,以汉制汉的方针,以期假手傀儡消灭或削弱宿敌。
方针既定之后,金拟于折可求、刘豫二人中选定。
刘齐的废立
1。刘豫之立
刘豫,景州阜城人,宋宣和末为河北西路提刑。宋高宗南下扬州时,任为知济南府。时山东为金军攻占,民生凋零,秩序混乱,豫不愿往,欲求江南一郡,未获准,愤然赴任。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挞懒攻济南,刘豫以城降,对驻军山东的挞懒曲意奉迎。及金将立藩辅时,挞懒有立豫意。西京留守高庆裔亦劝宗翰立豫,以收推荐之恩。于是,庆裔先后至景(今河北景县)、德、博(今山东聊城)和东平诸州郡,令人推戴,然后由宗翰遣希尹请求朝廷允准。
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高庆裔、礼部尚书韩防以玺绶立豫,诏称:“今立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之子。”册文规定:“国号大齐,都于大名。世修子礼,永贡虔诚。付尔封疆,并同楚旧。”从此,刘豫成为历史上又一个儿皇帝,以东平为东京,仍还居东平。以太原俘臣张孝纯为宰相,弟益为北京留守,子麟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自十一月二十三日始,以阜昌为年号。阜昌三年(1132年),迁都于汴。齐先后行十一之税和五等税法,以科举取士。兵制则仿效金制,乡各为寨,推土豪为使。五家为保,家有双丁者籍其一为军,每月两次集中训练,合格者补效用正军。每调发一人,同保四人备衣粮。建归受馆于宿州,建招受司于泗州,招南宋士大夫、军民。置榷场通南北之货。
刘齐政权虽有自己的国号、年号,但作为附庸,境内的重大举措,必须得到金朝的认可。为保证其对境土的有效控制和抵御南宋的军事进攻,金朝仍在齐国境内分驻兵马。刘豫在金朝的扶植下,在招募壮丁和收编南宋降兵、降将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金朝希望得到这一部分军力的配合。
2。金齐联合侵宋
南宋一些将领认为河东、关陇一带,民性强悍,勇武敢战,还有一些世代将门土著大姓,为兵源所在。而潼关以西,四塞为固,易守难攻,应该成为南宋复兴的根基。故南宋建立之初,主战派即主张或还都汴京,或迁往关陕。宋高宗虽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但对关陕的重要性也有所认识。
金朝统治者也把关、陕视为必争之地。天会六年(宋建炎二年,1128年)南伐时,河东诸将就指出:“陕西与西夏为邻,事重体大,兵不可罢。”于是,以娄室、蒲察、婆卢火等主持陕西军事,连破同、华等州和京兆、凤翔、延安诸府。七年(1129年)二月,宋麟府路安抚使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降。
宗弼南伐之际,陕西州县相继叛金降宋,娄室等只能保守延州以北地区,军事形势对金不利。为加强关陕一带的军事力量,天会八年(1130年),宗弼还军后,与宗辅同至陕西,增强西线的兵力。而以挞懒安抚长江以北地区。在东线暂趋平静之际,金、宋加紧了在西线的争夺。
天会七年,南宋任张浚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八年,张浚在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作军事部署,将秦川五路兵马粮草调集至陕西富平,准备在此与金兵决战。九月,亲往督战。宋兵虽多,却营垒不固。金军利用张浚骄纵轻敌的弱点,以娄室为左翼,宗弼为右翼,两军并进,以骑兵攻占宋营周围的乡寨,包围宋军。临时调集的宋军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顿时陷入混乱,张浚首先逃奔,诸路兵马也相继溃散。金军乘胜下泾、渭、原、环、巩、洮、河、乐、西宁、兰、廓、积石等州和凤翔、庆阳诸府,陕西五路皆为金军所据,并拨归齐国。从此,金与南宋在西线遂以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县)、岷(今甘肃岷县)、洮(今甘肃临潭县)为界,南宋据有军事要地凤翔的和尚原和陇州(今陕西陇县)的方山原。
富平之战后,南宋秦凤路都统制吴蚧“收散卒保散关东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陕西百姓寄希望于他,常以粮草资助吴军,给金、齐在陕西的统治造成了威胁。于是,和尚原便成为金、宋必争之地。娄室死后,完颜杲(撤离喝)驻军陕西,再谋攻取和尚原。五月,遣没立自凤翔,乌鲁折合自阶、成出散关,会战和尚原。吴蚧击退先至的乌鲁折合,再遣将击没立,使两军不得合,无功而还。
不久,宗弼会诸道兵10余万,造浮梁跨渭,自宝鸡结连珠营,垒石为城,夹涧与宋军战。十月,攻和尚原。吴蚧选劲弩强弓,分番迭射,金军不得进。又以奇兵出金军侧,绝粮道,设伏于退兵之途。金兵为宋伏兵所败,宗弼中流矢,仅以身免。金以杲为陕西经略使。
天会十年(宋绍兴二年,1132年),吴蚧兼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弟吴磷驻兵和尚原。杲乘吴蚧驻军河池(今陕西徽县南)之际,部署攻取和尚原。完颜他分兵驻秦州,出熙河,切断宋军自陕南、熙河入援之路。自率军趋上津(今陕西白水县北),下金州(今陕西安康),入洋州(今陕西洋县),逼兴元。吴蚧自河池星夜赴援,与完颜杲大战于饶风岭(今陕西石泉县西),激战六昼夜,死者如山积。金军自间道出关背,俯攻宋军。宋军败走三泉(今陕西宁强县北)。金军北归时,吴蚧遣兵邀击于武休关(今陕西留坝),金军死者千余,弃辎重退去。此役金虽一胜,所得仍不及所失。
十一年,金将宗弼、完颜杲与齐将刘夔以兵10万再攻仙人关(今陕西徽县南)。吴蚧因和尚原离蜀远,饷馈不继,命磷弃和尚原退保仙人关,于杀金平筑垒防守。吴磷率军与金、齐军激战七昼夜,得与其兄军合。
金分兵两翼,合击吴蚧营。“人被重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磷以驻队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层积。”宋军奋击,入金营,射韩常,中其左目,又遣军扼其归路。
金、齐此役,意在入蜀。因吴氏兄弟固守仙人关而未能逞其志,遂放弃入蜀目标,专意经营陕西。
齐国建立,黄河以南又出现了一个汉人政权,金朝增了一个盟友,南宋多了一个对手。一些对南宋政权不满的将领或士人便投靠齐国,南宋在政治、军事上更加被动。北宋末年招募的一些义军首领如李成、孔彦舟、徐文等分别被授以安抚使、招讨使、统制等官,领兵抗金。南宋建立后,他们随宋高宗南迁,李成、孔彦舟等在镇压钟相、杨么起义兵败后,成为叛服不常、流移不定的所谓“流寇”。当金军对江南军事压力暂时减轻时,南宋开始整顿内部,这些流寇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李成、孔彦舟等相继降齐。而郦琼、徐文等也因与宋将有隙叛宋归齐。这些叛将成了代表金、齐与南宋争夺河南和淮水流域的武装势力。自齐国建立,宋军“无日不与之交锋”,并各有胜负。
天会十一年(宋绍兴三年,1133年),宋将牛皋、李横、董先等克汝州、颍昌,与金、齐战于朱仙镇。但宋军轻进,后援不继,金、齐又相继夺回邓州、襄阳和郢州,并使李成防守,与川陕地区的金军相呼应。
吴蚧、吴磷在川陕的胜利和河南、淮甸的小胜鼓舞了南宋官兵,宋朝在江南的统治也渡过了最初的混乱时期,秩序逐渐恢复,对金的战争也稍有起色。于是开始与齐争夺襄阳与唐、邓六郡。
十二年(1134年),宋以岳飞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付以收复襄阳府和唐、邓、随、郢、信阳军等六郡的重任。以韩世忠屯泗上为疑兵,刘光世出陈、蔡为声援,北伐金、齐。
五月,岳家军败齐知州荆超,攻占郢州。驻守襄阳的齐将李成弃城逃走,襄阳、随州相继被攻陷。七月,岳家军又击败退守邓州的李成和金孛堇刘合,占领邓、唐二州和信阳军。
岳家军在襄、邓的节节胜利,给刘豫造成了很大压力,于是他向金朝建议避开岳家军,自淮甸南下,于扬州、采石渡江取建康。金朝采纳了这一建议。九月,宗弼与齐太子刘麟统金、齐军渡淮南下,部署以骑兵自泗州(今安徽盱眙北)攻滁州,步兵自楚州(今安徽淮安)攻承州。宗弼屯于天长,刘麟屯于盱眙军。
南宋命张俊镇守建康,韩世忠进驻扬州,刘光世守当涂,张浚节制诸路兵马以御金军。十月,韩世忠部将解元败金军于高邮,岳飞部将牛皋败金兵于庐州城下,淮西安抚使仇愈攻克寿春府。
金、齐这次联兵南下,进展并不顺利,加之阴雨连绵,粮饷不济,兵将疲敝,士气低落,据滁州仅47日,年底即退回。
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太宗吴乞买病死,熙宗即位。在辽、宋降臣的影响下,金朝开始改变以武力征服为主的方针,逐渐向政治治理国家的方向过渡。南宋的军事形势也渐有转机,镇压了钟相、杨么的起义,在对金、齐的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于是金、齐、南宋之间的关系开始进入调整时期。
这一年,南宋知枢密院事张浚都督诸路兵马,也调整了对金的军事部署,命韩世忠据承、楚以图淮扬;刘光世屯合肥以招淮北;张俊练兵建康,进屯盱眙;岳飞屯襄阳以窥中原。这以后,南宋军事上颇有起色,刘光世复寿春县,岳飞克镇汝军、商州、虢州、西京长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