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上常常报道说,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微软的招聘人员会问“为什么下水道井盖是圆的”或者“如何算出每天有多少水流过密西西比河”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他们并不是想得到“正确”的答案,他们是想看看应聘者是否能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案,看看应聘者是否能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他们还想知道应聘者是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不能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他们常常在上午教给应聘者一些新知识,下午则提出相关的问题,看看应聘者究竟掌握了多少。
根据微软考试应聘者的这一原则,大学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一个人的成绩只要没有差到“平均线”以下,就有资格走进微软进行面试。一些在大学里分数第一的人,在微软通不过面试的大有人在。另外,学校导师极力推荐的学生不一定能为微软所接受,导师竭力说“不”的学生,也不一定会被微软拒绝。面试的目的,在于检验应试者的书本之外的能力。一些到微软进行过面试的人说,应试者进入微软,就会觉得过去学过的书本上的知识全都用不上。
那什么样的回答会给普里查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普里查得回答说:“如果有人对我说‘这真是一个愚蠢的问题!’,那么这并不是错误的回答,当然接下来要问他们这样回答的原因。当时,我见到了许多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史蒂文先生(微软公司执行副总裁)提的问题:‘你对什么感兴趣?’如今在我面试应聘者时,我也常常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应聘者谈起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就可以很自然地插入一些问题,面试也就变成了一种双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就可以看出:他是否精于此道,他的相关知识是如何积累起来的,他对该业务的前景有何见解等。”
普里查得接着就提到应聘测试问题,他说:“我对心理测试不感兴趣。在这种测试中,你只能选出正确回答问题的人,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你想想,一个多项选择题怎么能够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呢?”
在招聘时,微软关心的不是人员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因为知识很容易获得,也不是人员在校成绩好坏,微软需要的人才必须是最精明的,勤于动脑和思考,因为只有精明的员工才会很快改正错误,用各种方法改善工作,节省公司的时间和金钱。
这种人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既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和专门业务的知识存量,又能了解和把握经营管理规则,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存量和规则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操作自如、得心应手。微软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这样的人才,在技术开发上一路领先,在经营上运作高超,使微软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
微软建立的这套网罗预尖人才、珍惜顶尖人才的机制,形成了一种“宁缺毋滥,人尽其才”的选人用人模式。因为人才的可贵,比尔·盖茨常提到要继续发掘和雇用和现有的员工一样优秀的人,研究的成功与否完全靠人才,所以微软追随人才。
人才对于现在及未来社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盖茨眼中,人才就是财富,要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来为自己创造财富。所以要用就用最优秀的人才一直部是微软用人的理念。
3.充当“伯乐”的角色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下,许多管理者发出“人才难求”的感慨,这并不是真正没有可用之人,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光。要想使用好人才,首先是要能善于发现人才。这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关键昀一个步骤。
或许有人会问:是谁开创了比尔·盖茨时代?比尔·盖茨一定会认真地告诉你,是微软公司的智囊深度,是微软的人才优势撑起了一个时代。“给我20个优秀人才,我将再造一个微软”,比尔·盖茨如是说。事实的确如此,比尔·盖茨对人才的重视及不拘一格的用人制度,就像一个“金手铐”,牢牢地拴住众多员工的心,又像一根神奇的魔棒,只需稍加指点,微软就能运转自如。
比尔·盖茨非常重视员工在公司中发挥的作用,他提出了“微软的存在必须依靠员工的想象力”的口号,他对有才干的人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此,大批优秀人才集结在微软旗下。
在这些优秀的人才里面不得不提到西蒙伊。1982年,比尔·盖茨认识了查尔斯·西蒙伊,并将他招到麾下。查尔斯·西蒙伊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与比尔·盖茨并称电脑界的“黑白双煞”。
1948年,西蒙伊出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著名电气工程教授,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着力培养他,并期望他成为计算机工程师。
西蒙伊少年时便展现出惊人的电脑天才,他设计过许多软件。他将自己设计的第一件高水平软件卖给了匈牙利政府。然而由于匈牙利落后的电脑技术和封闭的信息,使西蒙伊感到无用武之地,他决定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
1964年,国际贸易洽谈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西蒙伊趁机将自己编制的一个应用程序送给了丹麦的某电脑公司贸易代表团,希望引起对方的兴趣。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这个程序引起了丹麦一些公司对他的注意。通过联系,西蒙伊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谋到第一份工作。这一年,他才16岁。
在哥本哈根工作了几年以后,西蒙伊积累了一些资金,他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充足,有必要再学习,再深造。于是他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伯克利分校读书。1972年,他又去美国施乐公司电脑研究中心任职。该公司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不远,西蒙伊一边工作,一边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80年,盖茨在美国举行的一个电脑大会上和西蒙伊认识,他们的谈话只进行了5分钟,却都被对方吸引了。对于如此优秀的人才,盖茨当然不会放过。他极力邀请西蒙伊来微软工作,并许诺出非常诱人的条件。西蒙伊被盖茨的个人魅力及其诚心所折服,答应去微软工作。在西蒙伊正式来微软公司上班的时候,他亲自迎接,并同西蒙伊详细参观了整个微软公司,把公司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向西蒙伊作了介绍。
比尔·盖茨交朋友往往是一拍即合,似乎非常草率。这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可思议,我们做什么事都喜欢“三思而后行”。这就是与比尔·盖茨的差异,他总是能以深邃的目光瞬间感觉出事物的好坏、优劣。事实证明比尔-盖茨是正确的,西蒙伊的表现的确非常出色。
当时,比尔·盖茨已意识到应用软件的巨大市场前景,并有一个愿望,要使应用软件对微软公司的贡献超过操作系统。西蒙伊的观点与比尔·盖茨不谋而合。为此,比尔·盖茨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任命他为应用软件开发部主任。
1982年12月13日,微软公司一年一度的工作总结及动员会在雷蒙德假旧酒店召开。微软公司的100多名雇员聚集在这里,济济一堂。
在这次年会上,西蒙伊唱了主角。他在大会上陈述了开发应用软件对公司具有战略意义,……列举了其他公司在软件开发上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指出,必须将公司的奋斗目标集中在尽可能多地开发各种不同的应用软件上,以供更多的电脑使用。西蒙伊挂出一张图表,图表绘出了实行这一计划的远景。他预测大约在15年后,华盛顿州的每个人都将成为微软公司的用户。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从微软公司创建以来,每年的收入至少翻一番。到1982年,公司年收入增加到1600万美元。
在这次年会上,西蒙伊的信心、**、战略眼光和雄才大略给所有员工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尔·盖茨称他为“微软的创收火山”,这次演讲也就被称为“微软的创收演讲”。
不久,西蒙伊推出了一种全新的软件使用方法。
计算机的使用者都知道,在电脑刚起步的时候,为了启动软件的某一功能,必须输入一些指令。这当然是比较麻烦的事情,为此,你必须熟记许多指令,而且在输入的时候不能打错一个字母。如果没有专业方面的训练,用这种传统的命令方式使用计算机,实在是很不方便的事情。你在屏幕上看不见你需要的所有指令,这些指令在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正常,也难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在计算机行业中,这就叫做“界面不友好”。这个问题严重阻碍电脑的普及应用。
然而,这时西蒙伊的“菜单”完全改变了这种常常令人头疼的局面。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菜单”的来由和意义。他说:
“我喜欢举餐厅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菜单。假如我到一家法国餐厅吃饭,但我不会说法语,对四周的环境也十分陌生,心里忐忑不安,害怕出洋相,非常紧张,这时来了一位女招待用法语向我打招呼,我会突然感到两手冰凉。”
“可能一名会计坐到计算机面前的时候,也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怎么办?这时,假如有人给我一份菜单,那就好了。我可以指着菜单点菜。这不会有错,即使我点的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也许我最后一道菜点的是蜗牛,也不至于使我尴尬。但是,设想一下,假如你进了一家法国餐厅,那里却没有菜单供你点菜,你得用法语告诉女招待你想要什么,那就麻烦了。”
“在计算机的程序方面情形也是一样的,你必须有一份菜单。菜单是友好的,因为使用者知道他要选择什么,只要用鼠标在那个位置上点一下,就能选出他所需要的东西。……他不必乱发命令。如果乱发命令就可能出错。”
有竞争对手在杂志上对西蒙伊的菜单揶揄有加,说:“也许还有乓他的可能性,例如你可以说,‘这里有我们的三种风味菜。如果你要看更多的,那就只好问你的女招待了’。”
但是西蒙伊对此并不在乎。他开发的计划菜单出现在屏幕下部,各种指令用简明易懂的文字表示。如果你用鼠标选中这个功能,软件就会马上打开一个次级菜单,提供更详尽的项目,让你更进一步作选择。如果你打算放弃这次操作,只需按ESC键,屏幕就可以马上回到以前的状态。
1982年10月,多计划软件问世了,就像西蒙伊事前所预料的耶样,它红极一时,并受到广大民众及媒体的高度评价。《软件评论》杂志把它评为同类产品中的最佳选择,说它易学易用、功能极佳。还说:“多计划软件似乎是专为取代VisiCalc软件的位置,为独领市场**而设计的。”说它“拥有全部必需的性能”。《世界信息》周刊将这个软件列为“年度最佳软件”。这一软件的问世给微软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他果然是“微软的创收火山”。
此后西蒙伊又带领着微软程序开发团队不断开发出更多更为先进的应用软件,成功地带领微软走向更加广阔的应用软件市场,他无疑是微软应用软件部的先驱,而比尔独特的眼光也被人们津津乐道。
4.择人任事,用人得当,人尽其才
择人任事,用人得当,人尽其才,是古今中外的用人之道,也是比尔·盖茨的用人观。盖茨财富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他这种科学的用人观,知道利用他人来为自已赚钱。看着盖茨为什么要找完全不懂软件的“肥皂大王”罗兰德·汉森,我们就更清楚了。
1981年底,微软已经控制了PC机的操作系统,并决定进军应用软件领域。盖茨决定把微软公司变成不仅开发软件,而且具备零售营销能力的公司。他打算一边从事产品生产,一边从事产品销售,全面投入市场竞争。但是,市场营销与软件程序设计相比,却令盖茨感到头疼,因为在软件设计方面,微软的人才都是高手,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则找不出一个很懂得行情的人来。
盖茨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于是就四处打听,八方网罗。最后,终于从经营肥皂的尼多格拉公司挖来了罗兰德·汉森,这个在业界号称“肥皂大王”的人。他刚一上任,盖茨就任命他当公司的营销副总裁。虽然汉森在软件方面可以说是完全的“门外汉”,但是他在市场营销方面却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盖茨要汉森负责微软公司的广告、公关和产品服务,以及产品的宣传与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