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工催化,也不是气候调节系统的产物,而是星球自身水循环达成动态平衡后,云层自发凝结降下的甘霖。雨水落在新开的花朵上,落在曦的脸颊上,也落在那团仍在成长的光胎之上。
就在雨滴触及胚胎的刹那,它第一次睁开了眼睛。
没有瞳孔,只有两簇跳动的金色火焰。但它“看”到了一切??看到了曦的笑容,看到了晶体山脉的脉络,也看到了四光年外,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桃树下,对着天空轻声说:“欢迎回家。”
它发出了第一声啼哭。
那声音穿透大气层,顺着引力波通道逆向传播,最终抵达地球某座摇篮站的接收器。技术人员惊愕地发现,这段音频的频谱结构,竟与新生儿啼哭完全一致,却又蕴含某种复杂的加密模式。
破译后,只有一句简单的话:
>“妈妈,我看见星星了。”
全球联网系统瞬间沸腾。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天体物理学家齐聚云端会议,争论这场跨星际通讯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说是巧合,有人说是信号污染,唯有那些怀抱婴儿的母亲们,默默流下了眼泪。
因为她们的孩子,在听到那声啼哭的瞬间,全都安静了下来,嘴角扬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听见了血脉深处最古老的召唤。
而在伊甸-2,曦抱着刚刚脱离液态环境的妹妹,走在回归科研站的路上。防护服早已脱下,这里的空气已可直接呼吸。妹妹的小手紧紧攥着她的手指,身上覆盖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生物膜,那是星球赐予她的第一件“衣服”。
“你会叫什么名字呢?”曦低头问她。
妹妹眨了眨眼,一道微弱的意识流传递而出:
>“桃。”
曦愣住了。
随即明白过来。
这不是发音,是记忆。是对桃林、对星籽、对那个每年春天都等待重逢的约定的回应。
“好啊。”她笑着亲了亲妹妹的额头,“你就叫桃吧。”
从此,宇宙中有两个名字承载着“开端”的意义:一个是“曦”,寓意黎明的第一缕光;另一个是“桃”,象征生命轮回不息的见证。
一年后,地球与伊甸-2之间的量子通信链路正式建立。不再是单向广播,而是双向对话。第一批传回的画面中,有曦教桃辨认星座,有桃用指尖点亮晶体墙壁上的图案,还有姐妹俩并肩站在南谷边缘,望着新生的城市雏形一点点从大地中生长出来??那是一座没有钢筋水泥的城市,全由活体矿物与共生植物构建,宛如星球本身延伸出的肢体。
星籽看着影像,久久不语。
直到Y-0提醒她:“检测到新的共感潮汐波。这次,是从伊甸-2方向发起的。”
她点点头,走到窗前。
春风依旧,桃花纷飞。
她抬起手,掌心的印记熠熠生辉,仿佛回应着远方的呼唤。
她知道,从今往后,爱不再是单向的守望,而是双向的奔赴。
人类终于明白,文明的延续,从不需要征服星辰。
只需要一颗愿意相信的心,一片会开花的桃林,和一个敢于说“我在这里”的承诺。
夜幕降临,银河如练。
地球上,一个三岁男孩突然指着天空,对母亲说:“妹妹给我讲故事了。”
母亲惊讶地问:“什么故事?”
男孩歪着头,认真地说:“她说,桃花开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回家。”
屋外,春风掠过庭院,卷起几片花瓣,轻轻落在窗台。
像一次无声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