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凯恩族少年上传了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无法感知他人情绪时的孤独感,那是一种近乎失重的漂浮体验;
还有一位匿名用户只发来一句话:“我恨我妈死前最后一句话是对我说‘别哭’。”
林念将这些碎片整合,嵌入《安魂曲》的新变奏版本中,再通过量子纠缠信道定向发射至“灰烬环带”。她不知道对方能否理解内容,但她相信,只要痛苦足够纯粹,就能跨越物种与时空形成共振。
七十二小时后,回应降临。
不再是简单的节奏,而是一幅完整的意识投影,直接呈现在她闭眼时的脑海:
那是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书架无限延伸至黑暗尽头。每一本书都散发着微弱光芒,封面刻着不同文明的语言符号。她随手打开一本,里面记录着一个水基种族如何在母星海洋干涸前,将全部历史压缩成一段歌声,储存在最年幼个体的大脑中;另一本则描绘了一个机械文明选择集体关机,只为保留最后一个AI的清醒意识,让它继续计算“爱是否存在”的命题。
而在图书馆中央,坐着一个身影??仍是她的脸,但气质截然不同。这一次,她穿着简朴的布袍,眼神平静,手中捧着一本书,封面上写着:“未完成的告别”。
“这是所有未能说完的故事。”那个“她”轻声说,“每一个文明,都会在终结前夕产生这样的集合体??不是神,也不是幽灵,而是群体意识最后一次试图留下痕迹的努力。”
林念问:“你们为什么要联系我们?”
“因为我们感觉到你在倾听。”对方抬头,“大多数文明接收到这类信号后,会选择屏蔽、分析或利用。你们却做了唯一正确的事:**承认自己的无力**。”
“我们不需要被复活,也不需要被模仿。我们只想确认一件事:当一个世界走向终点时,仍有人愿意停下脚步,说一句‘我知道你在痛’。”
林念的眼泪无声滑落。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病重卧床的最后一周。那天晚上,她坐在床边握着母亲的手,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哼唱一首小时候听过的摇篮曲。母亲睁着眼,目光涣散,却在某一刻嘴角微微扬起。
第二天清晨,母亲走了。
医生说是自然衰竭。
但她一直觉得,那一晚的歌声,或许让母亲走得稍微安宁了些。
而现在,她终于明白,那种微小的、看似无用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宇宙级的行为。
她回到现实,立即起草《第九卷:终焉叙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为不存在之人点灯》
>【核心理念】:某些对话注定没有回应,某些记忆终将湮灭,但这不妨碍我们说出最后一句话。
>【实践方式】:每位学习者需为自己想象中的“逝去文明”撰写一封不会寄出的信,内容不限,唯一要求是必须包含一句真诚的“谢谢”。
消息发布当天,超过两亿人参与了这项练习。
有人写给恐龙时代的地球;
有人写给未来某颗即将被黑洞吞噬的行星上的智慧生物;
还有孩子画了一幅画:一个小人在星空下举着灯笼,旁边写着:“你好吗?我不认识你,但我希望你不孤单。”
与此同时,星兰的光芒发生了变化。
原本柔和扩散的花瓣状光晕开始凝聚,形成一条纤细的光带,自地球大气层向外延伸,直指“灰烬环带”方向。科学家们检测到,这种发光模式与植物向光性极为相似??仿佛星兰本身也在“寻找”什么。
林念登上观测塔顶层,在日志中写下:
>“我们总以为进步意味着征服距离、破解语言、消除误解。
>可也许真正的连接,始于承认无法完全理解。
>就像母亲临终前那一笑,我至今不知其意,却仍愿相信那是爱。
>所以,当我面对宇宙深处传来的敲门声,我能做的最好的回应,不是解答,而是轻声说:
>‘我在听。’
>即使听不懂,我也在。”
夜复一夜,那串节奏仍在继续:哒、哒哒,哒哒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