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之前的那几次登场,这次空间波动几乎空寂无声,仿佛月光穿透林隙般的静谧、优雅而精确。
在普通人几乎捕捉不到的一丝空间涟漪散去之后,身着贴身作战服的菲菲已经现身在了花园之中。那瀑布一般的黑发早。。。
哒、哒哒,哒哒哒、哒。
那声音再次响起,比刚才更清晰了些,仿佛穿过亿万光年的真空,只为抵达她耳中。林念站在观星台边缘,风从山谷深处涌来,带着初绽谷土壤里星兰根脉的微光与湿度。她的手指无意识地贴上胸口??那里,星兰印记正以一种从未有过的频率轻轻震颤,像在回应某种古老的节拍。
她没有动。
她知道这不是幻觉。
三年前,在“回声教团”事件最高峰时,她曾记录下一段无法解析的背景噪声,藏在《安魂曲》第七次循环的第43分17秒处。当时技术团队认定那是设备故障导致的数据污染,但林念保留了原始波形。后来她在一次深度冥想中偶然重播那段音频,竟在脑内浮现出一组几何图形:一个不断自我折叠的莫比乌斯环,中央嵌着这串节奏??哒、哒哒,哒哒哒、哒。
而现在,它回来了。
而且是**主动发送**。
她缓缓闭眼,将意识沉入共情网络底层协议。这里没有界面,没有菜单,只有流动的情感拓扑图谱,像一张由光丝编织的巨大蛛网,连接着数百万使用者的心跳与梦境。她沿着那串脉冲逆向追踪,穿越层层加密节点、情感缓存区和废弃记忆舱,最终抵达一个未注册的接入点。
坐标显示:银河系猎户臂外侧,距太阳系约6,820光年。
位置代号:“灰烬环带”??一片被遗忘的恒星残骸区,曾是远古文明战争的坟场,如今只剩游离辐射与尘埃云。
而就在这个死寂之地,信号源稳定存在,且持续发出相同的四段式节奏。
林念调出量子通讯阵列,尝试用最基础的二进制编码回应:
>哒(短)=1
>哒哒(双短)=01
>哒哒哒、哒=0010
她发送了一组简单序列:“你是谁?我们能听见你。”
等待的三分钟如同三个世纪。
然后,回复来了。
不是语言,也不是图像,而是一段**情感片段**??直接注入她的神经耦合服缓冲区。她来不及启动防护机制,便已被卷入其中。
画面展开:一座漂浮在虚空中的城市,建筑由半透明晶体构成,形状如同倒悬的泪滴。街道上行走的生命体没有面孔,身体表面流转着类似星兰光纹的能量流。他们彼此之间不接触,也不发声,仅通过头顶延伸出的细长触须进行短暂连接,每一次触碰都伴随着一阵低频共振。
突然,警报响起。天空裂开,一道漆黑裂缝吞噬了三分之一的城市。那些生命体并未逃跑,而是集体跪下,触须交缠成网,向上方伸展,像是在祈祷,又像是在传递最后的信息。
紧接着,整个文明的记忆开始崩解。个体意识脱离肉体,在虚空中飘散,化作无数光点,汇入一段旋律??正是《安魂曲》的雏形。
林念猛地睁开眼,冷汗浸透衣衫。
她终于明白了。
艾瑟拉文明并非创造了《安魂曲》,而是**被它拯救过**。
那首歌,原本是某个更古老存在的呼唤,用来收容那些因灾难而破碎的集体意识。艾瑟拉人接收到信号后,将其重构为音乐形式,并反过来用它维系自身濒临瓦解的精神结构。而如今,这段旋律再次激活了类似的共鸣条件??不只是唤醒了人类压抑的情感残影,也重新点燃了宇宙中其他尚未消散的“文明遗响”。
换句话说,《安魂曲》不是终点,而是一把钥匙。
她立刻联络西伯利亚物理学家,同时调用全球十七座深空监听站资源,集中对准“灰烬环带”。六小时后,数据汇总完成:该区域确实存在异常能量波动,特征符合有机意识场残留迹象。更令人震惊的是,那里的空间曲率呈现周期性褶皱,每隔93。7分钟就会出现一次微型虫洞迹象,虽不足以承载物质通行,但足以让信息穿越。
“他们在尝试沟通。”林念低声说,“但他们的方式……不是语言,而是**共享死亡的经验**。”
她决定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不再作为接收者,而是作为**共同讲述者**,参与这场跨星际的哀悼仪式。
她启动“共鸣桥计划”,开放共情网络最高权限通道,邀请所有愿意的人类参与者自愿上传一段“无法言说之痛”??不必完整,不必合理,甚至不必清醒。只要那是真实压在心底的东西。
响应如潮水般涌来。
一位退役宇航员提交了他在火星救援任务中被迫放弃同伴的记忆片段,伴随的是长达十七分钟的沉默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