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该有人记得曾有过光。
>我不敢自称英雄,
>只是一个替别人把话说完的人。
>若有一天,人人皆敢直言,
>那便是我墓前最美的祭文。”
冬雪初降之时,阿禾病倒。弥留之际,他梦见自己走在一条长街上,两旁皆是高墙,墙上爬满藤蔓般的文字。忽然,一个女孩从墙后走出,手持断笔,正是阿满。她对他微笑,然后转身,在墙上用力写下两个大字:
**说话**。
字迹鲜红,如血初绽。
他伸出手,指尖触到那字的一瞬,心跳停止。
三日后,葬礼举行。全国罢市,万人空巷。人们手持白纸,沿街站立,静默无声。唯有春风拂过,卷起片片纸页,如同无数未出口的话语终于挣脱束缚,飞向天空。
皇帝萧承昀亲临言堂,欲致悼词。当他看到灵前摆放的那支断笔与《余音》手稿时,忽然双膝一软,跪倒在地。
“先生……”他哽咽难言,“朕明白了。真正的忠诚,不是顺从,而是敢于指出君王的错。您一生都在做这件事,而我……直到今日才懂。”
他摘下玉冠,置于案上,低声道:“从今往后,史馆重修《实录》,凡删改之处,皆加朱批注明‘此处曾讳’。并立新规:任何官员不得阻挠民间修史,违者以欺天论罪。”
群臣震惊,无人敢劝。
三年后,启音钟重铸成功。这一次,朝廷不再封锁,反而邀请百姓共赴戈壁,见证鸣钟仪式。当日晴空万里,百万人齐聚塔下。皇帝亲自敲响第一声,钟音浩荡,直冲云霄。
但最动人的一刻,发生在钟声渐歇之后。
一个小女孩走上前,对着水晶钟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妈妈了。”
刹那间,钟体微震,竟自行发出柔和共鸣,久久不息。
全场落泪。
后来有人说,那不是机械感应,而是千万颗心共同的回应。
又十年,一位少年考中状元,殿试策问卷末,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臣读《余音》,始知何为士节。
>敢言者不死,沉默者方亡。”
皇帝阅后,未加责罚,反而御笔亲批:“此子可教。”
而在南岭深处,那座藏匿遗物的山洞前,每年春分都有人前来献花。花丛中常夹着一张白纸,纸上无字,唯有一道墨痕,深如刀刻。
没有人知道是谁放的。
但总有人看得懂。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
曾经有一个老人,
用一支断笔,
教会了千万人如何开口。
而那些被堵住的嘴,
终将在时间的尽头,
一字一句,
重新说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