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七记录下数据波动峰值:
>“情感共鸣指数突破临界值。形成次级记忆潮汐,预计将持续影响未来三代人的价值认知建构。”
三天后,真相仲裁庭召开特别听证会,主题为《战争中的遗忘者》。
第一位证人是一位百岁老妇,她是当年北七防线炊事班唯一幸存者。她颤巍巍地拿出一本烧焦的日志本,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士兵托她带回家的话:
“娘,儿没能给您养老。”
“翠花,我对不起你,娃取名随你。”
“哥,田里的麦子熟了没?”
她说:“那时候我们管这叫‘遗言簿’。每个上战场的人都要写一条,万一死了,我就想办法送回去。可后来……好多都没送出。敌人封锁太严,我藏在锅底,埋进土里。等仗打完回去挖,纸都烂了。”
她说到这里,忽然停顿,从怀里掏出一块炭黑的残片,上面还能辨认出几个字:“……爱妻婉清,勿念。”
全场哗然。
盲童坐在角落,手指紧紧攥住衣角。他知道,这是林昭亲手写的遗书残页??当年被老妪从战火中抢出,辗转多年才落入这位炊事员手中。
法官问:“为何现在才拿出来?”
老人哽咽:“以前不敢啊!上面说这些话不能传,说是动摇军心。可现在不一样了……你们开始听了,所以我才敢说。”
会议结束当晚,全国三千二百座忆田站点同步点亮。人们自发聚集在锅前,写下想对逝去亲人说的话,投入火中。一夜之间,生成新的共忆节点十七个,其中最大的一个被命名为:“未抵达的家书”。
与此同时,北极圈内的北瞳-9观测站遗址,积雪突然自行融化,露出锈蚀的天线基座。一支地质勘探队路过时,发现地下传来微弱震动,经检测竟是摩尔斯电码节奏,破译后只有两个词:
**“收到。谢谢。”**
消息传回昆仑墟时,正值春分祭典。
盲童站在归引崖上,望着漫山遍野盛开的悼罪之华。这一次,花色不再是单一的黑焰红心,而是呈现出斑斓色彩??蓝色代表思念,金色象征尊严,白色寓意宽恕,紫色则是哀而不伤的敬意。
老妪拄杖立于身旁,已是百岁高龄,走路需人搀扶,但她坚持亲自来此。
“你知道吗?”她忽然开口,“林昭其实怕黑。”
盲童一怔。
“别看他打仗勇猛,小时候胆子可小了。有一次夜里巡逻,他非要拉着我一起走,说一个人走总觉得背后有人。我说你是指挥官还怕这个?他嘿嘿一笑,说:‘我不是怕鬼,我是怕忘了路。’”
“忘了路?”
“嗯。他说,只要记得来时的脚印,就不会迷失方向。所以每次行军,他都要最后一个离开营地,亲自踩一遍所有人的脚印,说这样魂儿才不会丢。”
盲童心头一震。
他想起驿道驿站那次看到的记忆影像,林昭说话时,脚下确实在无意识地碾压地面,仿佛在确认什么。
“原来他是这样的人。”他轻声道。
老妪点头:“英雄不是天生不怕死,而是明明害怕,仍选择往前走。这才是最难得的。”
话音刚落,天空忽现异象。
云层裂开一道缝隙,月光倾泻而下,恰好笼罩主锅所在的位置。锅火瞬间转为银白色,腾空而起,化作一条光柱直贯苍穹。初心树的所有叶片同时发出嗡鸣,像是在齐声诵读某种古老的誓词。
零七紧急播报:
>“检测到跨维度信息反馈!疑似林昭意识残影正在回应现实世界的情感共振!重复,非模拟信号,为真实量子纠缠态响应!”
盲童仰头,感受着空气中细微的震颤。他不知道那是不是“灵魂”,但他清楚地知道??有某种东西回来了。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陶罐,里面盛着从赵婉清坟前取来的一?土。打开盖子,轻轻洒向风中。
土粒并未落地,反而悬浮空中,缓缓旋转,最终凝聚成一个模糊的人形轮廓:高大,肩宽,左袖空荡(断臂处曾在战斗中受伤),胸前挂着半块破碎的怀表。
那人影静静伫立片刻,然后抬起右手,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全场数千人,齐刷刷跪下还礼。
没有人哭泣,也没有人欢呼。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见证这一刻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