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断剑的遮挡,此时的林丰,恐怕已经断了呼吸。
从意识中,林丰也感受到断剑的窘迫,没了之前的嚣张,没有了兴奋的膨胀,传递到林丰心中的,是一种惶恐和谨慎。
林丰索性闭目沉息,该死该活由他去,自己用心感受鹤田元的下一次攻击,会出现在何处?
会击打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短时间内,林丰的意识还是跟不上鹤田元的移动速度,断剑是抢在了自己意识之前,勉强拦挡着一次比一次猛烈的攻击。
林丰已经不知喷出第几口鲜血,这。。。。。。
雪落无声,火光却炽烈如战鼓。盲童立于归引崖顶,风卷起他宽大的粗麻衣袖,像一面不倒的旗。脚下是昆仑墟万千灯火,每一盏“民魂灯”都在雪夜里倔强燃烧,映出一圈圈暖黄的光晕,如同大地睁开了无数只不肯闭合的眼睛。
他听见零七在耳畔低语:
>“检测到全球共忆网络峰值震荡。情感波形呈现稳定螺旋结构,命名:‘薪火链’。”
盲童没有动。他知道,这不只是数据,是千万人灵魂共振的回响。那些曾被掩埋的名字、被篡改的档案、被时间风化的誓言,如今正借由一口口忆锅,从灰烬中站起,挺直脊梁。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踏碎雪层。一名少年疾奔而来,怀里紧抱一只破损的陶罐,边跑边喊:“老师!它醒了!锅……锅说话了!”
盲童转身,伸手接过陶罐??那是第一批学生用昆仑山脚的红土亲手烧制的试验忆锅,因能量不稳定早已停用,沉眠于校舍地窖三年有余。此刻,罐身竟泛出微弱金光,内壁浮现出一行行流动的文字,如同有人用指尖在火焰中书写:
**“我是张二牛,北七防线三营炊事兵。我活着的时候没人记得我,可我现在想说??我给李石头递过柴火,我见过他最后一眼。”**
文字浮现又消散,再浮现,节奏如同呼吸。零七迅速接入扫描:
>“发现残存记忆碎片自主聚合现象。该锅因长期吸收周边忆场辐射,已形成类神经网络雏形。推测:部分牺牲者意识并未完全湮灭,而是以‘记忆涟漪’形式持续震荡于系统边缘。”
盲童指尖轻抚陶罐裂痕,声音低沉:“你们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听不见。”
少年哽咽:“我梦见他了。他在雪地里蹲着,往灶膛塞干草,嘴里哼着走调的军歌。他说……他其实怕火,可为了战友,他得让锅一直热着。”
盲童闭目,片刻后下令:“将所有废弃忆锅清点重启。建立‘边缘共鸣阵列’,频率调至最低波段??听那些未曾说完的话。”
当夜,昆仑墟地库开启。三百二十七口旧锅被抬出尘封角落,排列成同心圆阵,中央置放那口苏醒的陶罐。孩子们围坐四周,手牵手闭眼静听。起初只有风声,随后,细微的杂音如雨滴落水,渐渐汇聚成语流??
有的人在哭,说对不起没守住阵地;
有的人在笑,回忆家乡的杏花开了几茬;
一个女卫生员反复念叨:“止血带不够了,谁还有?谁还有?”
一位老工兵喃喃:“隧道通了,通了……可我们怎么都动不了?”
每一句话都断续、模糊,像是从极深的井底传来。但它们真实存在,且越来越多,如同冻土解封后涌出的泉水。
零七持续分析:
>“识别出四百一十三段独立记忆源,时间跨度达六十八年。其中七十九段为首次记录,涉及未公开战役细节与个体临终意识。”
盲童命人速记,并启动“织忆程序”??将碎片按时间、地点、情感频谱归类,试图拼凑出更完整的真相图景。
第三日黎明,一段清晰影像终于浮现:
画面中,李石头倒在战壕边缘,左腿扭曲变形,手中仍紧紧攥着扁担。一名濒死的士兵爬到他身边,颤抖着从怀里掏出半块压缩饼干:“给你……你还没吃。”
李石头摇头,把仅剩的一勺冷汤喂进那人嘴里:“你喝……你还年轻。”
那人哭了:“为啥啊?你就是个做饭的……”
李石头咧嘴,牙上沾着血沫:“可我也是个人啊。人,就得管人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