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音响起时,所有人汗毛倒竖。
那不是乐音,更像是一声叹息,悠长、低沉、穿透胸膛,仿佛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紧接着,旋律缓缓流淌而出,是一首无人知晓的古调,节奏缓慢如沙漏计时,音色温润似月下流水。林小川的录音仪显示,声波频率稳定在4。5赫兹左右??正是人类浅睡眠阶段的脑电波区间。
苏晓雯悄悄打开震动传感器贴附琴体,屏幕上浮现奇异图案:波形竟与艾尔肯爷爷遗作的录音高度重合,误差不足0。3%。
“我们成功了。”她哽咽道。
艾尔肯跪坐在地,双手掩面。他听到了童年记忆中最熟悉的声音??爷爷在夏夜庭院里弹奏的那支曲子,曾伴他入睡二十年,却又消失整整十年。
“爸爸……”他喃喃自语,“我把你找回来了。”
那一刻,曹阳没有开机拍摄。他知道,有些瞬间不属于镜头,只属于心灵。
三天后,小型仪式举行。伊布拉音宣布,这把复原的“夜语者”将交由艾尔肯保管,并立下规矩:每年古尔邦节之夜,必须在此院中演奏一次完整版《归乡谣》,且首次公开演出须由艾尔肯亲授的学生完成。
“我不是为了永生。”他在致辞中说,“我只是怕有一天,孩子们问‘什么是都塔尔’时,我们只能拿出博物馆里的标本,告诉他们:‘看,这就是曾经会唱歌的东西。’”
仪式结束当晚,曹阳收到项目组消息:“失语之声”数据库新增录入五十七项民间技艺,其中包括贵州苗族芦笙哨片秘方、青海藏族铜锣淬火工艺、广西瑶族竹鼓绷皮技法等。更有意思的是,一名十九岁大学生寄来视频,讲述自己跟随外公学习侗族牛腿琴制作的过程,并附言:“以前我觉得这些老东西土,现在才发现,它们比我刷的短视频活得还久。”
他还看到一封来自新疆教育厅的公函:拟将维吾尔族传统乐器制作纳入中小学艺术实践课程,首批教材将以本次拍摄素材为基础编写。
手机震动,公众号后台跳出一条新留言:
>“老师您好,我是甘肃敦煌一名文物保护员。莫高窟第220窟壁画上有一支唐代琵琶乐队,其中一把琵琶的形制现已失传。
>我们尝试复原多次均失败,因为它似乎使用了一种不存在的木材。
>但最近红外扫描发现,画中琵琶背面刻着一行小字:
>‘若有人识此音,吾当再奏一曲。’
>您愿意来看看吗?”
曹阳望着窗外喀什的星空,轻轻回复:“我们已经在路上。”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新的一段:
>“原来所有的古老技艺,都不只是技术的延续,
>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匠人在木头上刻下密码,
>等待百年后某个愿意倾听的人,
>用一把刀、一根弦、一滴泪,
>把沉默唤醒。
>我们跋涉千里,不是为了拯救过去,
>而是为了证明:
>那些被认为早已死去的声音,
>其实一直在等一个人,轻轻说一句??
>‘我听见你了。’
>下一站,敦煌。
>再下一站,仍是未知。
>但只要还有墙壁记得旋律,
>只要还有孩子问‘为什么这样雕’,
>我们的红绳,就不会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