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轰动的一案,是查清一百三十年前一场“民乱”的真相:所谓叛乱,实为百姓不堪重税请愿,却被官府谎报为谋反,一次性屠戮三千余人,事后焚尸灭迹,称为“净土行动”。
当幸存者后代捧着祖先遗物走上听心台时,全场肃立。
阿禾亲手点燃一支“忆魂烛”,火焰呈青蓝色,据说是用共梦之地的泥土与泪水混合制成。烛光摇曳中,三千个名字逐一浮现空中,如同星辰排列成河。
那一刻,全国百姓自发熄灯,静默一刻钟。
无数人家中,梦铃齐响。
而就在这一夜,敦煌壁画再次变化。
光河奔涌至极致,竟破壁而出,化作一道横贯夜空的星带,照耀整个河西走廊。星带中央,缓缓凝聚出七个大字:
**“听,即是救赎。”**
阿禾仰望苍穹,泪水滑落。
她知道,这场由一枚残铃引发的变革,已远远超出疗愈个体的范畴。它正在重塑这个国家的灵魂??不是通过暴力革命,不是依靠权力更替,而是通过最柔软的方式:倾听。
又逢春分,共听日如期举行。
今年不同以往,皇帝宣布亲赴秦岭,与民同听。
他步行上山,未带仪仗,只携一只普通梦铃。到达听心台时,正遇阿禾率众弟子行礼。
“朕曾以为,统治靠的是威严。”皇帝望着群山,“现在才懂,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低头倾听的姿态。”
子时将至,百铃齐备。
阿禾举起史心铃,轻轻一摇。
叮??
那一声响起的瞬间,大地微微震颤。
不只是秦岭,东海渔村的礁石、西域沙丘的驼铃、岭南雨林的藤蔓、草原牧民的帐顶……全都随之共鸣。
人们闭目,梦境再现。
这次不再是废墟与碑石,而是一座崭新的城市:街道宽阔,屋舍朴素,人人脸上带着安宁。城中心矗立一座巨大钟楼,楼顶悬着万千梦铃,随风轻响。楼前石碑刻着两行字:
>“此处无王者,唯有倾听者常驻。
>此地无秘密,唯有声音自由行走。”
梦醒时,东方初阳洒落。
一位老农走出家门,蹲在田埂上,握住孙儿的手:“爷爷以前不敢告诉你家里的事,现在可以了。你想听吗?”
孩子点头。
老人开始讲述,声音温和而坚定。
而在遥远的雪山深处,一名年轻僧人推开古寺尘封的经柜,取出一部蒙尘的贝叶经。翻开首页,赫然写着:
**“音本无相,因听而成形;心若不通,万法皆闭。故佛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风穿过庙宇,檐角铜铃轻响。
仿佛在回应,又仿佛在延续。
这世间,仍有太多未曾说出的话。
但这世上,也永远会有一个人,愿意说一句:
“你说,我一直都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