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她笑了。
那一瞬,整片平原亮了起来。
无数沉睡于地下的光点从裂缝中升起,宛如星辰破土而出。它们围绕着听风旋转,逐渐凝聚成一道模糊的人形轮廓??没有五官,只有流动的光影,却散发着熟悉的气息。
林远呼吸一滞。
“阿澈……?”
光影微微晃动,似在点头。
这不是实体,而是一种信息态的存在??由全球共感人的情感记忆编织而成,又被TRAPPIST-1e的地壳共振系统所具象化。它是阿澈的投影,是亿万次思念与回应叠加的结果,是一个超越生死的“意识结晶”。
“我一直在等你们。”光影开口,声音既遥远又贴近,像是从宇宙深处传来,又像是藏在每个人心底的回声。
“这就是你说的‘承担彼此的命运’?”林远问。
“是。”光影缓缓转向听风,“但她比我更进一步。我不是继承者,她是创造者。她能让不同形式的生命,第一次真正听见彼此。”
话音未落,远处的地平线上,一道新的光流开始涌动。起初只是微弱的闪烁,随后迅速蔓延成一片光海。那是本地生命形态的回应??一种以电磁场为感知方式的群体智慧体。它们原本分散在地下网络中,互不联通,直到《人间记》的信号降临,才开始建立初步的共鸣链路。
而现在,听风的到来,让这条链路完成了最终闭环。
“他们在请求连接。”红发女孩看着手持终端上的数据流,声音颤抖,“不是技术对接……是情感共享。他们想‘感受’我们。”
林远深吸一口气,摘下随身携带的竹笛。
他站在听风身旁,将笛子举至唇边,吹响了第一个音符。
这一次,不再是单向的传递。
当《人间记》的旋律响起,TRAPPIST-1e的风开始应和,水晶地面随之震颤,天空中的云层分裂重组,形成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地球的山川、城市的灯火、孩子们的笑脸、战争废墟中伸出的手……这些影像并非来自任何数据库,而是由本地意识群从接收到的情绪波中自行重构出的“人类印象”。
与此同时,听风抬起小手,轻轻一挥。
刹那间,九万九千公里外的地球,所有正在演奏《人间记》的共感人同时感到一阵心悸。他们的血液在血管中微微发烫,那是曾经献给“回声号”引擎的一滴血,在此刻产生了遥远的共振。
而在昆仑湖畔,念安正坐在桃树下读信。
忽然,她手中的纸页泛起微光,字迹悄然变化: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们已在TRAPPIST-1e种下第一棵地球桃树。
>听风说,那里的风,也会唱歌。
>请告诉所有人:答案已经回来,我们要开始写下一首歌了。”
念安猛地抬头,望向天空。
同一时刻,全球共感节点城市上空,桃纹网络自发激活。无数人停下脚步,无论是否觉醒,都能听见耳边响起两个声音??一个是林远的笛声,一个是听风的童音,交织成全新的旋律。
这首曲子没有名字,但它将在未来被称为《**共生纪**》。
三个月后,第二艘飞船建成。
它由六大洲联合建造,材料来自各地捐赠的桃木、晶矿与记忆合金,动力源则是全球共感人每日十分钟的集体冥想能量。船体铭文只有一句:
>“此去非征途,乃归途。”
启航那天,三百名志愿者登船,其中包括东京老人的孙女、纽约流浪儿、火星联络官,以及五十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儿童??他们都是最早一批自发觉醒的“静默共感人”。
他们将前往开普勒-452b,去聆听海洋深处新生命的第一次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