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她说,“可能再也出不来。”
“那你至少得有个接应。我马上联系曲阜那边,老陈还在孔庙守着甲骨阵。他可以远程干扰监控系统五分钟。另外,杭州文澜阁的泉水还没退,水底浮现出的地图显示,地下有一条明代修建的秘密通道,通往故宫西侧偏殿。我们推测,那是当年史官们偷偷转移文献的路径。”
“好。”她点头,“告诉老陈,我会在今晚十一点整,踩碎第三块青砖。”
挂断电话,她走进附近一家二手书店,买下一本空白线装册子,封面题签:“万历起居注?补遗”。又买了墨汁、毛笔、火漆印章。她在旅馆房间里铺开纸笔,取出唐槐芯片,将其贴在额前闭目凝神。玉符悬于胸口,微微发热。
片刻后,她睁开眼,提笔写下:
>**万历四十八年十一月十七日,晴。
>史官周某奉诏入宫,录遗事一则:是夜,帝梦黑云压城,有女子持玉符立于乾清门外,呼曰:“真史不死,薪火相传。”帝惊醒,汗湿重衣。召内阁辅臣议之,皆默然。惟沈念独言:“此非妖兆,乃天诫也。若掩耳盗铃,终将自焚。”帝怒,斥其妄言,命即日罢官归乡。沈念临行前,留简一封,藏于西苑唐槐根下,曰:“待后来者启之。”**
她写完,吹干墨迹,将册子用火漆封缄,盖上伪造的“内府典籍监”印玺。这套手法,是她在研究明代档案时自学的??真正的历史造假者,往往最懂如何模仿真实。
晚上十点五十分,她换上一套借来的图书馆管理员制服,戴上口罩和帽子,悄然接近故宫西侧围墙。雨刚停,地面泥泞。她按照地图指示,找到那处偏殿外墙的通风口,撬开铁栅,钻入狭窄地道。
地道潮湿阴暗,壁上残留着霉斑与虫蛀痕迹,偶尔可见刻在砖缝间的微小符号??那是守灯人代代相传的暗记,形如灯焰,指引方向。她顺着标记前行,约半小时后,抵达一处地下石室。石室中央摆着一台老式胶片扫描仪,旁边堆满未数字化的纸质档案盒,标签上写着“万历朝?残卷整理中”。
这里是净史盟尚未完全控制的“缓冲区”。
她迅速打开目标档案柜,编号“WL-48-17”,抽出一本名为《万历四十八年十一月起居注(誊抄本)》的册子,替换为自己带来的“补遗”本。又用特制药水处理边缘,使其老化程度与原件一致。最后,她将唐槐芯片嵌入册子夹层,轻声说:
“这一次,轮到你们听我说了。”
突然,头顶传来脚步声。
不止一人。
她立刻熄灭手电,躲进档案架阴影中。两名黑衣人走入石室,手持探测仪,四下扫描。
“刚才检测到一次异常能量波动,就在这个区域。”一人说。
“是不是‘照幽冥’的信号渗透?执笔者特别交代,严禁任何外部数据接入。”
“不可能,这里物理隔绝。除非……有人带了实体信物进来。”
“搜!尤其是新入库的文件!”
周砚秋屏住呼吸,手指悄悄摸向玉符。若被发现,她宁愿引爆玉符内的共振核心,引发局部记忆潮汐??哪怕自己会因此失忆甚至死亡,也要让更多人瞬间看到真相。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整栋建筑忽然剧烈震动!
轰隆一声,远处传来爆炸般的巨响。警报尖锐响起,红光闪烁。两名黑衣人脸色大变,急忙奔出门外查看。
她趁机溜出石室,沿原路返回。直到爬出通风口,才听见广播里传来慌乱播报:“紧急通知!敦煌莫高窟第17窟突发结构性坍塌,出土一批唐代写经残卷,内容涉及武则天晚年政变秘辛,现已封锁现场……”
她嘴角微扬。
这是林知遥的计策??分散注意力。敦煌的“气眼”被故意激活,引开净史盟主力。
她没有停留,直奔北京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处老居民楼。这里是母亲早年在北京求学时的旧居,据照片背面线索,七人盟曾在此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楼体破旧,门牌锈蚀,但她仍找到了302室。
门锁已坏,她推门而入。屋内积尘厚重,家具蒙着白布,像沉睡多年的灵堂。她掀开客厅沙发上的罩布,赫然发现座垫下压着一只红漆梳妆匣??与梦中母亲所持的一模一样!
她颤抖着打开匣子。
里面没有珠宝,只有一叠泛黄的手稿,最上面一页写着:
>**《七人盟誓书》**
>吾等七人,承先辈遗志,立誓共守真史:
>一不仕权贵,二不畏生死,三不传虚言,四不隐善恶,五不避禁忌,六不弃孤证,七不忘姓名。
>若有违者,天地共弃。
>若后世有女名砚秋者至,则知大限已破,真史当兴。
>签名:林婉清、沈念、陈文昭、赵怀安、苏明漪、陆仲衡、魏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