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天,我终于写出一句:‘我觉得脏,因为我爸死后,他们拿赔偿金买了新车。’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信。是我妈写的。她说:‘对不起,我一直以为你需要的是钱,而不是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
>我哭了。原来原谅不是忘记,是终于有人愿意听你说完所有恨。”
林小雨听着,忽然起身走向厨房,煮了一锅红糖姜汤。她端着热气腾腾的碗走到广播机旁,轻轻放在扬声器边上。
“让它暖和一点。”她对吴岩说。
他笑了:“机器也需要取暖?”
“需要。”她认真道,“它听得太多悲伤,总得有点温度护着心。”
深夜,林小雨独自坐在教室批改作业。一个孩子的作文标题让她怔住:《如果墙会走路》。
>“我希望说话墙能走到城市去。
>走到写字楼里,听白领姐姐说‘我不想加班’;
>走到医院里,听医生叔叔说‘我也怕治不好病人’;
>走到学校办公室,听校长说‘其实我也讨厌考试排名’。
>墙不该只待在山上,它应该像救护车一样,哪里有伤口,就往哪里跑。
>我长大了要造一辆会飞的说话墙,用太阳能,速度比飞机快。
>每个人对着它说一句话,就能攒一颗星星。等攒够十四亿颗,我们就把它发射到太空,让外星人也知道??
>地球人不是冷漠,只是太久没人教他们怎么爱。”
林小雨读完,伏案良久。她取出江西蓝粉笔,走到墙边,新增一句:
>“孩子,你的墙已经在路上了。它的燃料不是太阳能,是勇气;它的航线不是星空,是人心。”
第二天清晨,奇迹再度降临。
广播机发出一声清亮的鸣响,随即切换至全球卫星中继模式??信号来自南极科考站。
>“这里是长城站临时接入FM14。0。
>我们是一名地质队员,独自值守越冬。
>连续三个月极夜,我几乎失语。
>昨夜,我在收音机里听到海南渔民播放的铁盒纸条,突然崩溃大哭。
>今晨,我决定加入你们。
>我把科考站的气象天线改装成播音设备,频率锁定14。0。
>从此以后,每当风速超过十二级,我就朗读一封匿名信。
>因为我知道,在那种狂风中,人才最需要听见另一种声音??
>不是自然的咆哮,而是同类的低语。”
林小雨站在雪地中,仰望苍穹。她知道,在那片遥远冰原上,正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借着风暴的间隙,向地球另一端传递温暖。
一周后,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在全国遴选一百所试点学校,设立“心灵表达实验班”,课程内容包括非暴力沟通、创伤叙事写作与公共倾诉实践。文件末尾附注:“参考案例:云南山谷小学模式。”
消息传来时,林小雨正在教孩子们制作“声音种子”??把录音芯片嵌入陶土球,埋入校园各处。未来某天,若有人挖掘,便可听见当年的笑声、哭泣与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