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她合上本子,望向远方。朝阳升起,雪野泛金,大棚上的积雪开始融化,水流顺着导管汇入蓄水池。一只麻雀落在支架上,叽喳叫了两声,飞向湛蓝的天空。
三月初,国家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乡村环境黑匣子建设规范》,明确将在三年内为三千个重点生态村安装独立供电、加密存储、自动报警的数据终端。发布会上,主持人特意提到:“这一制度的雏形,源于东北一个小村庄里一群孩子坚持记录的三百份手写监测日志。”
台下掌声雷动。
与此同时,“初心”番茄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多家媒体跟踪报道了“由孩子守护的蔬菜”背后的故事。有记者问王海生:“您后悔当初带头搞这套监测体系吗?得罪人,费力气,还引来麻烦。”
他笑着摇头:“我只问一句??你敢让你孙子吃你自己地里种不出来的东西吗?”
一句话,全场静默。
四月中旬,春耕全面展开。新一批“土地学校”的师生来到冯家屯实训。达瓦扎西担任讲解员,带着一群城里孩子走进大棚,教他们使用pH试纸、观察根系发育、识别病虫害早期症状。有个小女孩蹲在地上看了半天,突然抬头问:“姐姐,这些番茄……真的不怕坏人吗?”
达瓦扎西笑了:“它们不怕。因为我们一直在。”
当晚,她在电脑上更新了全国监测网络图。红点比去年多了近百个,从东北平原到云贵高原,从河西走廊到江南水乡,星星点点,连成一片。她双击其中一个新节点??云南大理洱海边的一个渔村,那里刚刚成立了首个“湖泊童哨队”。
屏幕微光映在她脸上,眼神清澈坚定。
窗外,春风拂过田埂,嫩芽破土而出。远处传来播种机的轰鸣,像是大地的心跳。
五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广冯家屯生态治理经验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农民环保主体,推动公众参与式环境监管”。教育部也将《种子的尊严》列入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李哲再次来到冯家屯。这次,他是来接达瓦扎西去北京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青年论坛的。
临行前夜,全村为她办了一场送别会。没有华丽舞台,只有院中挂起的白布投影,播放着她这半年来的监测影像:雨夜巡渠、雪中采样、课堂授课、与专家辩论……画面最后定格在她蹲在地头,小心翼翼给一株番茄苗插上标签的模样。
王海生举起酒杯:“敬我们的达瓦,也敬这片不会说谎的土地。”
她眼眶红了,却笑得灿烂。
飞机起飞那天,阳光正好。达瓦扎西透过舷窗望着越来越小的村庄,心中默念:我会回来的。这里是我的起点,也是我永远要守的地方。
而在她不知道的角落,一份新的行动计划正在悄然成型。某境外非政府组织内部文件显示,他们正评估“冯家屯模式”的社会动员能力,并称之为“中国基层觉醒的危险样本”,建议采取“认知干扰策略”加以遏制。
风暴或许未远,但种子已然生根。
六月一日,儿童节。冯家屯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每人一盒“初心”番茄种子,附带一本迷你监测手册。手册第一页写着:
“你种下的不只是菜,
是你对世界的承诺。”
达瓦扎西从北京发来视频祝福:“记住,哪怕只有一个人相信真相,光明就不会熄灭。”
夏至那天,第一茬番茄成熟了。果实饱满通红,挂在藤蔓上像一串串小太阳。村民们没有急着采摘,而是集体来到“守护之源”石碑前,献上了一篮最新鲜的果子。
王海生点燃三支香,轻声说:“老陈,达瓦去替咱说话了。你听见了吗?”
风吹过碑文,带来满园清香。
地下深处,根系交织如网,默默吸收着养分,也铭记着每一次抗争的印记。
而在遥远的城市超市里,一位母亲拿起一盒贴着“土地学校共建菜”标签的番茄,扫码看完全程追溯视频后,转身对儿子说:“宝贝,这就是姐姐们种的,干净,放心吃。”
男孩咬下一口,汁水迸裂,满脸惊喜:“哇,真的甜!”
那一刻,千里之外的监测中心,达瓦扎西的日志新增一行:
“有人问我,这一切值得吗?
我只想说:当我看到一个孩子吃得安心的笑容,我就知道,
我们从未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