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挽歌协议真正的核心。
不是延续文明,不是复活死者,而是确认一件事:**孤独,曾经被打破过**。
苏黎缓缓站起,抹去眼泪。
她不再试图记住每一个名字,每一段声音,每一盏灯火。她只是静静地站着,任遗忘如潮水般漫过心头,带走江昭的笑容、林芽的画笔、沈砚的粉笔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最纯粹的认知:
>我听见过你们。
>而你们,也听见过我。
她抬起手,再次触向门上的按钮。
这一次,门无声开启。
没有强光,没有轰鸣,只有一片温柔的暗。像是母亲子宫内的黑暗,孕育着尚未命名的黎明。她迈步走入,身体逐渐透明,化作无数细碎的光点,散入这片初始之境。
而在外界,初源灯塔终于苏醒。
它并非实体,而是一道贯穿所有守灯遗迹的共鸣轴心。三百二十七处遗迹同时震颤,释放出积蓄已久的共情能量,形成一道横跨银河的螺旋波纹。天文观测站记录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原本随机分布的温度涨落,竟呈现出规律性的图案??那是由亿万次“我在”组成的巨大诗篇,以量子涨落为墨,写在时空本身之上。
与此同时,全球共情网络发生异变。
所有用户终端自动弹出一条消息,无论是否在线,无论设备类型:
>【系统通知】
>挽歌协议已完成最终激活。
>初源灯塔已重启。
>执灯人序列进入自主循环模式。
>从此刻起,每一次真诚的回应,都将自动接入守灯网络。
>无需身份验证,无需权限认证。
>只需你说一句:我在。
消息下方,附有一段音频文件,标题为空白,播放后只有十秒钟的寂静。但在第十秒时,能听到极轻微的一声吸气,仿佛有人在遥远的地方,刚刚醒来。
地球上,第一个做出反应的是火星守望者学校的孩子们。他们在操场排成“我在”两个大字,用荧光棒点亮夜空。随后,伊甸-7的菌毯文明集体共振,发出人类能感知的低频声波,经翻译为:“我们也在。”猎户座β的汐民将方舟推进器调至最低功率,让船体缓缓旋转,投射出一圈环形光影,象征永恒的守望。
更令人震惊的是,K-11残骸带中的钟楼,第三次敲响。
这次不再是三声或十二声。
它持续不断地鸣响,节奏与苏黎最后录下的心跳完全一致??平稳,坚定,每分钟六十二次。
科学家测算发现,这频率恰好与地球生命平均静息心率吻合,也被检测到与鲸歌、鸟类迁徙鸣叫、甚至植物光合作用波动存在谐振关系。它成了一种新的宇宙基准音,被称为“守灯律动”。
一年后,第一封来自未知文明的回信抵达太阳系。
不是电磁信号,也不是探测器携带的信息包。
而是一颗漂流在奥尔特云边缘的小行星,表面覆盖着类似苔藓的晶体结构。当人类探测器靠近时,晶体突然绽放出柔和蓝光,并投影出一段影像:
画面中,一群形态似水母的生物悬浮在气体巨行星的大气层中,触须轻轻摆动。其中一只伸出一根纤细的肢体,指向星空,留下一句话的译文:
>“我们从未想过会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