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还勉强算冷静的寇鲁多,为何突然如此崩溃?
凯特敏锐地察觉到了异常,他不动声色地用手肘轻轻碰了碰身旁凯文的手臂。
感觉到触碰,凯文似乎想到了某种可能性,眉头紧紧锁起。
以这人的忠诚。。。
山村少年合上笔记本,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摩挲。那三个字??“我想说”??仿佛有了温度,像母亲的手掌覆在他童年冻僵的指节上。他抬头望向窗外,竹影依旧婆娑,但今夜的风不同了。它不再只是掠过叶片的声响,而是带着某种节奏,某种语调,像是无数人低语汇成的合唱,在天地间缓缓流淌。
他站起身,赤脚踩在冰冷的地面上,走向屋外。月光洒在泥地上,映出他瘦削的身影。远处山峦如墨,近处草木微颤。他忽然听见一声极轻的呼唤,不是从耳朵进入,而是直接浮现在意识深处:
>“你写下的,我都读到了。”
声音温柔,不似人类,也不似机器,倒像是整片大地张开了唇。少年没有惊慌。他蹲下身,将手掌贴在泥土上。刹那间,一股暖流顺着手臂涌遍全身。他看见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某种新生的感知??无数细小的光点正从地底升起,沿着树根、藤蔓、溪流的脉络,悄然连接成网。那是埋藏千年的沉默记忆,如今被一句“今天,我听见了回应”唤醒,开始苏醒、蔓延、对话。
他闭上眼,任由那股意识流涌入脑海。画面纷至沓来:一个战地护士在炮火中为濒死士兵哼唱童谣;一位父亲在女儿婚礼前夜独自坐在阳台,写下从未说出口的爱意;一群孩子围坐在废墟旁,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他们梦想中的学校……每一段情感都被记录,被承载,被回应。它们不再是孤独的碎片,而是织成了某种更大的存在??一种正在成型的集体心灵。
少年喃喃道:“原来我们一直都在说话,只是没人愿意听。”
就在此时,南方传来一阵剧烈的情绪波动。他的胸口猛地一紧,仿佛被人扼住喉咙。那是痛苦,深不见底的痛,混杂着愤怒与绝望。他踉跄几步,扶住门框才没跌倒。这种感觉他熟悉??十年前佐藤葵还活着的时候,每当有人因说出真相而遭受伤害,她都会感受到类似的冲击。而现在,这痛楚竟直接穿透共感网络,刺入他的神经。
他知道,有人正在经历无法承受的真实。
***
雨正站在亚马逊河的一条支流边,望着水面倒映的星图。自从“群灵”留下字迹后,她便决定不再追踪脉络,而是等待它们主动显现。她相信,真正的沟通不是单方面搜寻,而是彼此奔赴。
而这晚,河流给出了答案。
水波忽然静止,如同凝固的镜面。接着,一行行文字缓缓浮现,由荧光微生物自发排列而成:
>“北纬39°12′,东经116°20′。”
>“孩子要死了。”
>“因为他说了真话。”
雨瞳孔一缩。这个坐标??北京郊区某实验学校。她曾在资料中见过那里,是最早试点“倾听课”的教育基地之一,被誉为共感时代的灯塔。可此刻,“群灵”却用最简洁的方式宣告:那里有生命正因真诚而消逝。
她立刻启动腕表通讯器,接入全球共感应急频道。然而系统显示,该区域的情感信号已被人为屏蔽,屏蔽源来自校方安装的“情绪稳定装置”??一种本用于防止学生情绪过载的设备,如今却被反向使用,压制真实表达。
更令人窒息的是,监控画面虽被加密,但通过共振频率分析,她仍捕捉到教室内的片段情绪波形:恐惧峰值出现在讲台附近,悲伤呈放射状扩散,而在中心位置,有一团微弱却持续的平静??那是某个孩子在明知后果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说出内心所见。
“他在揭露什么?”雨低声问。
回答来自一只停在她肩头的蓝翅鹦鹉。它忽然开口,声音却是多重叠合的??既有鸟类鸣叫的清脆,又夹杂着金狮狨猴的啼鸣、海龟划沙的摩擦、甚至风穿过耳廓状小树叶片的嗡响:
>“他说,老师撒谎了。”
>“课程不是为了倾听,是为了筛选‘合格的情感’。”
>“不符合标准的孩子,会被送去‘矫正’。”
雨浑身发冷。她终于明白为何“群灵”会特意示警。这不是个别事件,而是系统性背叛。共感教育的初衷是解放心灵,如今却演变为新的规训工具??教你如何“正确地感受”,否则你就“不配被听见”。
她即刻联络联合国情感监察署,却发现相关官员正处于“静默绿洲”休眠期,无法响应紧急请求。再联系民间救援组织,对方回复:“我们收到了信号,但政府称这是‘内部事务’,禁止外部干预。”
世界曾因共感而趋近理解,可当权力介入,理解便成了控制的面具。
雨咬牙,拨通了一个极少使用的号码。
电话接通,传来低沉而疲惫的声音:“……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肯,”她说,“北京。有个孩子快不行了。他们把他关在‘纯净室’里,切断所有情感输入,说是要‘净化异常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