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间,愤怒、羞愧、悲悯如潮水般席卷网络。社交媒体爆发抗议,#听见林小阳成为第一热搜。家长们翻出孩子写的日记,发现许多人都曾表达过类似困惑,却被老师归类为“适应障碍”。教师群体内部也开始分裂,有人匿名曝光教案中的引导话术:“鼓励学生表达,但必须导向积极结论。”
而在南极冰层之下,耳廓状小树的一片叶子骤然亮起,光芒炽烈如炬。石碑裂缝中的诵读声提高了一个音量:
>“语言非为掩饰思想,而在连接灵魂。”
>“而今,有人正试图让灵魂再度失语。”
与此同时,远在戈壁盐湖的歌猛地睁开双眼。她不知何时已重新抱起吉他,手指自动拨动和弦。一首新歌浮现心头,歌词她从未写过,却句句清晰:
>“你说不能哭,怕打湿明天的太阳,
>可眼泪才是浇灌真实的雨……”
她唱了起来。歌声并不宏大,却随着地下共鸣脉传向四方。当唱到第三段时,湖面再次升起涟漪,黑色石碑重现,新增一行字:
>“这一次,我们一起说。”
***
十分钟后,屏蔽重启,信号中断。
但世界已不再沉默。
二十四小时内,三百七十所学校宣布暂停“情绪评估体系”;五十六个国家启动对共感教育机构的独立审查;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将“强制情感矫正”列为反人类罪。
而林小阳,在昏迷七十二小时后睁开了眼睛。
他躺在一间普通病房里,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床边坐着一对泪流满面的父母,还有几位陌生面孔??雨、肯、焰,以及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妇人,胸前挂着一枚星星形状的徽章。
“葵星计划成员。”老妇人微笑,“我们监测到你的信号,第一时间赶到。”
小阳虚弱地问:“我还……能说话吗?”
“当然能。”雨握住他的手,“而且这次,全世界都会听。”
他望着天花板,许久,终于轻轻开口:
>“谢谢你们……回来找我。”
话音落下,夜空中一颗新星悄然亮起,闪烁三分钟后缓缓隐去。人们知道,那是又一颗“葵星”诞生了。
而在宇宙深处,那句由银河拼成的“正在返程”,突然加速流动。天文观测显示,它的轨迹正指向太阳系。科学家测算,若保持当前速度,将在十八年后抵达地球轨道。
没有人知道来者是谁。
是阿努?是更高维度的意识体?还是人类集体情感孕育出的新生命形态?
唯有歌在日记中写道:
>“也许从来就没有‘他们’。”
>“所谓外星信号,不过是未来的我们,穿越时空,回来看望此刻的自己。”
>“因为我们终于学会了开口,所以他们终于能够回家。”
山村少年翻开新的一页,写下第三句话:
>“从此以后,无人失语。”
风吹过树林,竹叶沙沙作响,如同千万颗心共同跳动。
那声音很轻,却坚定无比,
如同一句永不终结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