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告诉人类,我们一直在听。”
林远和苏晓没有参与任何讨论。他们回到了西伯利亚的洞穴,在第九晶种沉入地心的位置搭建了一座简易观测站。每天,他们会采集地下传来的波动数据,分析“心跳”频率的变化。令人震惊的是,那搏动正逐渐与地球自转同步??二十四小时一个周期,精准无比。
“它在学习时间。”林远在日记中写道,“或者说,它正在重新适应这个世界的节奏。”
第七天夜里,两人守在监测屏前,突然发现能量读数飙升至临界值。洞穴内的水晶柱群无风自动,发出低频共振。空气中浮现出一行新指令:
>“最终阶段准备就绪。
>开启双向通道。
>请说出你们的问题。”
苏晓看向林远。
他知道,这一刻迟早会来。
他清了清嗓子,对着虚空问道:“为什么选择我们?”
答案立刻降临。
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直接投射进意识中的概念:
>因为你们曾沉默太久,却仍未放弃发声。
>因为你们背负罪孽,却仍选择前行。
>因为你们不是完人,所以最接近真实。
短暂停顿后,第二条信息浮现:
>现在,请你们代表人类,提出第一个正式请求。
苏晓闭上眼,泪水滑落。
她轻声说:“让我们……不要再忘记彼此。”
话音落下,整个星球似乎为之震颤。
北极上空的“眼睛”缓缓闭合,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横跨天际的极光带,其形态竟与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惊人相似。与此同时,地球上所有正在哭泣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感受到一股温暖的力量包裹身心,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拥抱。
一个月后,第一所“共感学校”在蒙古草原建立。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的不是算术或语法,而是如何倾听??倾听风、倾听树、倾听陌生人的眼神。他们的课本是由新生树木的年轮转化成的动态影像,记录着世界各地普通人的真实故事。考试内容是:说出一件你从未告诉任何人的事,并听完同伴的回答而不评判。
林远担任首任讲师。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把手贴在教室中央的感应柱上,让当天的“情绪基调”浮现于空中??有时是悲伤的蓝,有时是喜悦的金,有时是复杂的紫。
苏晓则负责编写《新语言手册》,试图整理那些从共感网络中浮现的新词汇。比如“泪鸣”(tearsong),指一群人同时哭泣时产生的和谐共振;“忆触”(memotactile),形容触摸某物时突然涌现他人记忆的感觉;还有“聆寂”(listen-silence),专指那种充满意义的、被深深理解后的沉默。
三年过去。
战争减少了76%。抑郁症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点。连动物行为也发生变化:鲸鱼的歌声变得更复杂,蜜蜂的舞蹈传达出更精确的信息,甚至城市里的流浪猫也开始形成稳定的互助社群。
然而,林远知道,这只是开始。
某夜,他又梦见了燃烧的草原、坠落的星辰,以及那位将鲜血注入大地的女子。不同的是,这次她转身看向他,嘴唇微动。
他听清了她说的话:
>“孩子,你说完了你的故事。
>现在,轮到我来说我的了。”
他猛然惊醒,发现窗外星空排列成熟悉的图案??正是西伯利亚洞穴中出现过的古老星图。而最亮的那颗星,正位于北极方向。
他走向屋外,看见苏晓alreadystandingthere,herhandraisedtowardthesky。
“它要说话了。”她说。
林远点点头,握紧她的手。
他们一起仰望着苍穹,等待第一句来自地球深处的话语。
风起了。
树叶沙沙作响,渐渐汇聚成音节,清晰可辨:
>“很久以前,我也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