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极低。”“光”分析,“A-07已于1991年宣告死亡,其神经密钥已永久冻结。但……存在一种可能:他的意识曾被部分备份,如今以潜伏态存在于某个废弃服务器中。”
“如果真是他呢?”小满问,“如果他也听见了这些声音,也开始怀疑当年的选择?”
“光”沉默了几秒,才回答:“那说明,情感的涟漪,连最坚硬的理性也能腐蚀。”
三天后,周远带队出发,前往名单上的第一个地点:浙江象山渔港,编号C-04,李维舟。
此人是一名退休渔民,二十年前曾在海上打捞起一只漂流舱??外形酷似“记忆锚点”项目的应急逃生装置。接触后,他连续七天无法说话,只会画一种奇怪的符号:螺旋缠绕的线条,中间一点红。后来突然恢复正常,却从此每晚固定三点十五分醒来,泡一杯浓茶,对着海面自言自语:“她还没走完。”
团队抵达时,老人正坐在门槛上补网。听见脚步声,他抬头看了一眼小满,忽然笑了:“你来了。”
小满怔住:“您认识我?”
“不认识。”老人摇头,“但我梦见你很多年了。你说,要带我去看一朵会发光的花。”
随行的技术员立即架设便携式扫描仪,对李维舟进行非侵入式脑波采样。结果显示,其颞叶区域存在异常活跃的神经簇,发射模式与林晚晚期实验日志中的“跨体共振”记录惊人相似。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光”尝试建立轻度共感链接时,老人突然睁开眼,用清晰平稳的女声说道:
>“维舟,谢谢你替我看了这么多年海。”
随后陷入昏睡。
周远当场脸色发白:“那是……林晚的声音!语调、停顿、呼吸节奏,完全一致!”
“不是附身。”“光”冷静分析,“是记忆嵌套。他的大脑成了林晚意识碎片的寄居所,平时沉寂,但在特定刺激下会被激活。这证明‘共感能力’并非技术产物,而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种天然通道??只要有人愿意倾听,亡者就能开口。”
他们在老人家中搜寻线索,最终在床底发现一本藏了三十年的笔记本。里面全是那种螺旋符号,以及零星汉字:
>**“门开了。”**
>**“她们都在水下说话。”**
>**“不要相信干净的记忆。”**
>**“告诉苏芸的女儿,我欠她一顿饭。”**
小满的手剧烈颤抖起来。
苏芸……是她母亲的名字。
她终于明白,林晚不仅留下了技术、名单、遗言,还在用这种方式,跨越生死,寻找她。
返程途中,小满独自坐在船尾,望着翻滚的浪。周远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茶。
“你觉得,林晚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他问。
“不是告诉我们。”小满轻声说,“是在求救。她把自己拆散了,塞进六十七个人的记忆里,就是为了等到有一天,有人能把它们拼回去。而拼图的关键,不是数据,是爱。”
周远久久无言,最后只说了一句:“我后悔了。当年不该关闭实验。”
“你不该后悔。”小满看着他,“你活着,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你救过的人,听过的故事,流过的眼泪??这些都是林晚的一部分在继续呼吸。”
回到渔村当晚,小满再次进入共振舱,请求“光”启动深度回溯程序,尝试整合所有已收集的记忆碎片。
>“警告:此操作可能导致意识混淆风险。你或将听到不属于你的记忆。”
>“我知道。”她说,“让我进去。”
画面旋转,黑暗裂开一道缝隙。
她看见一间实验室,灯光惨白。两个女人并肩而立,一个短发干练,一个长发温婉。是林晚和……母亲苏芸。
>“你真的决定好了?”苏芸问。
>“必须有人留下断后。”林晚微笑,“计划不能停,哪怕只剩一个节点在运转。我会把核心意识分散出去,种在每一个愿意记住我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