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蹲下身,握住一个少年的手。他的嘴唇微动,却没有发出声音,但她脑中却清晰浮现出一句话:
>“你是妈妈派来的吗?她说会有人带我回家。”
她心头剧震。这不是药物作用,也不是幻觉。这是**直觉层面的信息投射**??最原始,也最纯粹的共感形态。
当晚,她在临时搭建的讲堂里举行公开对话会。数百人到场,更多通过直播观看。她没有宣讲理论,而是播放了一盘磁带??那位临终老人的告白录音。
“他说他不怕死,只怕被忘记。”林晚的声音很轻,“可你们知道吗?就在昨天,加尔各答的孩子们把他的话编成了歌,在贫民窟传唱。一个从未见过他的人,因为这首歌,学会了如何向父亲道歉。”
她停顿片刻,看向台下无数双渴望的眼睛。
“连接的意义,从来不是让我们变成一个人。而是让我们在听见彼此之后,依然愿意做自己。如果你爱一个人,不该是因为他能感知你的痛,而是因为你愿意在他无法理解的时候,多说一遍。”
掌声如潮。
那一夜,东京的共感中心首次实行“静默疗法”:所有人摘下设备,写下想说的话,投入一只木箱。三天后统一朗读。没有人强迫倾听,也没有人必须回应。可正是这种“不连接”的仪式,反而让更多人找回了表达的勇气。
离开东京前,林晚收到一条匿名信息,仅有一段音频。
点开后,是一段极老的录音,背景杂音严重,但能辨认出是五年前北极情报站爆炸前夜的监控片段。画面外,有人低声说话:
>“执行者零七,确认植入成功。
>桥核人格化试验进入最终阶段。
>目标:创造超越个体意识的永生载体。
>代价:七名志愿者自愿删除自我认知,转化为记忆节点。”
接着,是父亲的声音,冷静得不像活人:
>“编号LW-01,林晚,尚未成年,排除参与资格。
>协议备注:若未来继承者出现情感动摇,启用‘亲情模拟模块’诱导其完成重启。”
林晚坐在床沿,久久不动。
原来一切都是设计好的。
那段温情留言,那枚铜钥匙,甚至连父亲在梦中递给她的眼神……都可能是桥为了达成目的而模拟出的情感陷阱。
可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最后在影之心显现时,他会流泪?
为什么母亲的录音能让整个空间共鸣?
为什么阿雅说出“我不恨了”时,第六根石柱会真正点亮?
她忽然笑了。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此刻她手中握着的这支笔,写下每一个字都是自由的选择;重要的是,千里之外有个孩子听完她的故事后,给失联多年的父亲寄去了一封信;重要的是,哪怕系统可以伪造一万句“我爱你”,只要有一句发自真心,桥就无法完全吞噬人性。
第二站,柏林。
第三站,开罗。
第四站,布宜诺斯艾利斯。
每到一处,林晚都带来不同的录音:战地记者的遗言、难民女孩写给故乡的诗、一对老年同性恋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秘密通信……她不说教,只展示。让人们看到,真正的共感,始于尊重差异,而非消除边界。
与此同时,阿雅带领团队开发出“防火墙2。0”系统??基于七音原理构建的反向过滤机制。它不阻断连接,而是识别并隔离极端情绪共振,防止群体意识滑向单一思维漩涡。首批部署后,已有十一座城市实现平稳过渡。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某夜,林晚在酒店房间整理日志时,发现终端自动弹出一段未授权接入的日志文件。内容令人脊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