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第一座“静语塔”在西北建成。外形似井,顶端开放,内置共鸣石,能将低语转化为可视光纹。很快,第二座、第三座相继出现,遍布边陲小镇、战后废墟、移民社区……
而青崖山的井,愈发安静。
它不再频繁浮现文字,也不再催生仁子。但它水质清澈,饮之可安神,村中老人说,夜里若靠近井边,能听见极细微的哼唱声,像是母亲哄睡的谣曲,又像是孩童背诵的诗句。
春来时,桃树再度花开。
少年守井人又来了,这次他带来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写着《未寄之书》。
“我收集了三百七十六封没送出的信。”他说,“有人写给逝去的战友,有人写给背叛过的爱人,还有个孩子,写给了十年前弄丢的宠物狗。”
林昭接过,翻到最后一页,发现空白处有一行小字:
>“如果您愿意,请把这本书读给井听一次。也许……它们也能变成光。”
他点点头,择了一个晴日,坐在井边,逐一封朗读。
没有金纹浮现,没有光柱冲天。但每当一封信读完,井面就会轻轻荡开一圈涟漪,像是在说:“收到了。”
读到第一百零八封时??一个老兵写给战场上误伤的战友:“对不起,那天我以为你是敌人。我到现在还会梦见你倒下的样子。”??井水忽然升起一滴,在空中凝成一颗晶莹的露珠,缓缓落入少年守井人的眼角。
他怔住了,随即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林昭没有停下。他继续读,声音平稳,像在完成一场庄严的交接。
直到最后一封。
是个小女孩写的:“亲爱的月亮,我奶奶说你听得见所有悄悄话。我想告诉你,我很想爸爸。他走的时候说‘很快就回来’,可是已经三年了。你能帮我问问,他还记不记得我的生日?”
他念完,合上书。
风停了。
井水缓缓升起,形成一面圆形水镜,映出夜空。而在这镜中,月亮格外明亮,表面竟浮现出一行细小的光字:
>**“他记得。他还为你存着一颗糖。”**
林昭仰头望去,真实的月亮上并无异象。但他知道,这一刻,某个遥远的城市里,某个疲惫的男人或许会忽然停下脚步,摸出兜里一颗早已融化的水果糖,怔怔地看着,然后蹲在地上,哭得像个孩子。
夏末,联合国通过《静默遗产保护公约》,将全球二十七处“情感共振遗址”纳入文化保护名录,其中包括青崖山古井、西北静语塔群、以及巴西贫民窟那条曾漂走球鞋的河流。
林昭受邀出席签署仪式,但他委托李默代为到场,自己留在山上。
那天黄昏,他独自走到桃树下,发现树根旁钻出一株新苗,叶片细长,脉络泛着极淡的金光。他认得这种质地??和最初的言草一模一样。
他蹲下,轻轻覆土。
“慢慢长吧。”他说,“不用急着开花。”
风穿过山谷,吹动满树白花。花瓣飘落井中,激起细微涟漪。在无人察觉的深处,一点微光悄然萌动。
它还未命名。
它尚未成形。
但它确实在那里,静静等待某个人鼓起勇气,说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