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紧急通报:缅甸克钦邦一处流动学校遭遇武装冲突波及,两名“火种之家”派驻的倾听护卫失联超过二十四小时。卫星信号最后一次捕捉到的位置,位于中缅边境一片原始密林深处。
袁晨曦立即召集应急小组。会议室墙上投影着实时地图,红点闪烁处正是失联区域。团队成员神情凝重,有人低声提议暂停跨境行动,等待局势稳定。
“不行。”袁晨曦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停止抵达。他们是去传递希望的人,如果我们也退了,那才是真正的失败。”
她当场决定亲自带队前往云南边境协调营救,并启动“暗语回传”预案??所有境外站点一旦失联,便会自动激活预设的加密音频信号,内容为一段童声哼唱的《小星星》,每分钟重复一次,持续七十二小时。
“只要还能听见歌声,就说明他们还在战斗。”她说。
就在队伍准备出发之际,聿战来电。他的声音比往常低沉几分:“我已经调动私人救援力量进入缅甸北部,直升机随时待命。但我需要你答应我一件事??不准亲赴前线。”
“可我是负责人。”袁晨曦语气平静。
“你是念安的妈妈。”他顿了顿,“也是我的妻子。十年前你说你要来玉树的时候,我就知道拦不住你。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彼此。你可以勇敢,但不能无畏。”
袁晨曦沉默片刻,最终点头:“我不越境。但我必须离最近的地方指挥。”
他叹了口气,终究妥协:“好。我会让专机送你到丽江,再派车接你到泸水。记住,有任何异常立刻撤离。”
挂断电话后,袁晨曦转身看向念安。孩子正趴在地板上拼那幅“世界听见圈”的拼图,手指小心翼翼地挪动一块标注“仰光”的碎片。
“妈妈要去出差吗?”他抬头问。
“嗯。”
“你会回来听我讲故事吗?”
“一定会。”她蹲下身,握住他的小手,“而且等我回来,我们就一起去江南,看看爸爸改建的铃园。”
念安笑了,用力点头。
三小时后,袁晨曦抵达泸水前线指挥站。这里原是一所废弃小学,如今被改造成临时通讯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接收断续的卫星信号,突然,耳机里传来微弱却清晰的哼唱声??
>“一闪一闪亮晶晶……”
所有人屏息凝神。那是“暗语回传”被成功触发的标志!
“信号源确认!”技术员激动道,“距离此地约十八公里,海拔两千三百米,仍在活动范围内!”
袁晨曦立刻联系中方边防部队协助联络缅方地方武装,同时派出无人机投放定位信标与补给包。整整六个小时后,画面终于传回:两名护卫安然无恙,正围坐在篝火旁,身边围着十几个惊魂未定的孩子。其中一人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一段视频留言:
>“袁老师,我们把录音箱埋进了山洞,孩子们轮流进去说话。有个小女孩说:‘我现在不怕枪声了,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听见我活着。’请告诉总部,叮咚屋的精神,哪怕在战火中也不会熄灭。”
袁晨曦眼眶发热,却笑着拍下回复:“告诉孩子们,全世界都在为你们守夜。”
返程途中,她收到小舟的新录音。这一次,他的声音不再沙哑,反而带着一种近乎庄严的力量:
>“袁老师,我今天做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演讲。台下坐满了高中生,我说了我的抑郁史、幻听经历、差点跳楼的那个雨夜……结束后,一个男生冲上来抱住我,哭着说:‘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疯了。’
>
>那一刻我才明白,治愈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当我们敢于展示裂痕,别人就有了照进光的缝隙。”
她将这段录音存入“火种云库”,命名为《裂缝中的光》。
一周后,清明将至。聿战果然如约驾直升机接她们母子前往江南扫墓。飞机降落在古镇外的草坪上时,念安兴奋地指着远处那片新栽的树林:“妈妈你看!是铃园!”
的确,原本庄严肃穆的聿家老宅后院,已被彻底改造。数百棵银杏与枫树错落种植,树间悬挂着形态各异的手工铃铛,有的由孩子们亲手绘制,有的镶嵌着各地收集来的声音容器。中央一座木质高台,形似展开的双耳,据说是为了模拟“倾听”的姿态而设计。
袁晨曦挽着聿战的手臂缓步前行。墓碑前摆放着新鲜的白菊,她跪下,轻轻擦拭碑面,低声道:“妈,我带念安来看您了。”
孩子怯生生上前,将一只自制的小铃铛挂在墓旁的梅树上。“太奶奶,这是我做的‘安心铃’,摇一下就会响起妈妈唱的摇篮曲。以后你想听,风就会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