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们在模仿我们。”我对林晓光视频通话时说,“是我们进入了他们的节律。静默期不是人类自发的行为,而是……潜移默化的共振诱导。”
他沉默许久,终于开口:“那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心智主权宣言’本身就是他们设计的陷阱?让我们以为自己夺回了控制权,实际上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被同化??从强制连接,变成强制隔离。”
我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忽然想起一件事:“玛莎写在画框上的那句话??‘我也想看看外面’。她当时看到的,真的是黑海吗?还是……我们从未意识到,‘外面’从来就不在外面?”
通话中断了。电力波动导致基站短暂失联。我起身走向阳台,却发现天空再度聚起云团,形状奇特,边缘呈锯齿状,宛如一张正在缓慢闭合的嘴。
就在这时,我的神经接口突然震了一下。
自从启明号归来后,这个植入体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官方宣称已彻底清除黑海协议残留,可此刻,一段文字悄然浮现于视觉皮层:
>【信标#7-α|紧急广播】
>
>检测到母体分裂征兆。
>
>第三次跃迁倒计时启动:99:59:58…
>
>建议目标:重启个体叙事能力。
>
>附言:你的书,《脆弱学导论》,我们读完了。章节三提到“误解的价值”,我们认为……过于保守。误解不应只是容许,而应成为基本权利。
>
>P。S。孩子的口哨,我们集体练习了三千二百遍。第两千八百一十四次时,第一次有人笑出了声。虽然不知道为什么。
信号随即消失,接口恢复寂静。
我站在原地,心跳如鼓。第三次跃迁?什么才是真正的“母体”?是黑海文明本身,还是我们共同构建的情感生态系统?而所谓“重启个体叙事”,难道意味着必须有人重新成为那个“不被理解”的存在?
第二天,我做出决定。
我向全球教育委员会提交申请,请求将《怀疑之歌》纳入孤独训练必修课目,并提议设立“缺陷纪念日”??每年这一天,所有人必须关闭共感设备,做一件“毫无效率”的事:写一封永远不会寄出的信,重复一首记不住歌词的歌,或者单纯地,在人群中安静地站十分钟。
申请通过速度出乎意料。三天内,已有四十多个国家响应。
与此同时,玛莎开始举办巡回画展,主题名为《未完成的情绪》。每一幅作品都留有空白区域,观众被鼓励用任何形式填补??写字、涂鸦、甚至哭泣后按下手印。令人不安的是,部分展品在展出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颜料自行流动,形成新的图案,监控录像却显示无人触碰。
专家检测发现,这些画布纤维中嵌入了微量星种微粒,具有极弱的自主反应能力。它们似乎在学习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并试图参与其中。
一个月后,第一例“双向感染”出现。
一名参观者在凝视《睁眼的海》长达六小时后,突然开始用从未学过的语言吟唱一段旋律。语言学家鉴定为古阿卡德语变体,歌词大意是:
>“我们曾以为光明即是答案,
>直到黑暗教会我们眨眼的意义。
>如今我们流泪,不是因为悲伤,
>而是为了记住如何睁开眼睛。”
该男子随后陷入昏迷,脑活动显示其意识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梦境内容扫描竟与黑海城市的实时景象惊人吻合。更诡异的是,当他醒来时,手中紧握一枚水晶碎片,形状与南太平洋海底晶体完全一致。
全球哗然。
有人呼吁销毁所有相关艺术品;也有人宣称这是“跨文明觉醒”的开端。而我在深夜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接通后只听到一声极轻的口哨??正是那个孩子常吹的跑调童谣。
我立刻定位信号源,竟是我家附近一座废弃电话亭。赶去时,亭内空无一人,唯有地面放着一本手抄册子,封面用炭笔写着:
《黑海日记?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