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分钟里藏着的,是爱,是希望,是文明之所以延续的根本。
>所以后来者,请记住:
>不要追求绝对理性,不要崇拜冰冷效率,不要相信所谓‘最优解’。
>真正的答案,永远藏在那一锅未凉的汤里。
>??林渊?遗言”
这块金属板被送往银河文明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但最有意思的是,无论科学家如何检测,都无法解释为何这块板始终保持着37。5摄氏度的温度??正好是人类体温。
后来,有位老学者笑着说:“因为它还活着。”
春天来临时,守望星的第一朵花开了。
是一株野灶草,从当年野灶亭的废墟缝隙中钻出,嫩绿的叶片托着露珠,在晨光中轻轻摇曳。一个路过的孩子停下脚步,蹲下来看它。
“妈妈,这花为什么叫野灶草?”她问。
母亲望着远处那口永不冷却的锅,轻声回答:“因为它是在人们忘记回家吃饭的日子里,自己学会生长的。”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从背包里拿出一小包面条,放在花旁。
“送给你。”她说,“等你长大,我也请你吃面。”
风吹过,花瓣微动,像在点头。
而在更高维度的空间里,林渊的身影静静伫立,俯瞰这一切。他的形体已非实体,而是由无数燃序光点编织而成的存在。他不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意识,一种频率,一种存在于每一次等待、每一缕炊烟、每一句“趁热吃”中的共鸣。
他看见小灶成了新一代的持火使,看见苏璃安详离世时化作万千光蝶,看见那口锅一次次被重新点燃,跨越战火、灾变、文明崩塌,始终未曾熄灭。
他笑了。
他知道,火种不会消失。
只要还有一个生命愿意为另一个生命停下脚步,愿意忍受饥饿多等三分钟,愿意在风雨中升起一缕炊烟??
火,就还在。
而就在这一瞬,宇宙深处,一颗新生的恒星悄然点燃。
它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含有大量碳、氢、氧元素,以及微量的钠、钾、硫??恰好是人体所需的基本成分,也是最普通一碗面汤的构成。
天文学家给它起了个名字:
**灶心星**。
观测日志最后写道:
>“该星体异常稳定,辐射波长与《灶诀》吟唱频率完全吻合。
>初步推测:此星非自然形成,而是由某种集体意识孕育而生。
>或许……是我们心中的火,真的烧穿了虚无。”
夜,依旧深沉。
但在这深沉之中,已有无数星光悄然改变方向,朝着那口锅,朝着那团火,朝着所有仍在等待的人??奔赴而来。
一口锅,正在慢慢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