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去看他。
登上飞往日内瓦的航班时,她打开随身携带的母亲日记,在最后一页写下:
>“妈,我替你走进了他们不允许你进入的会议室,站在了他们想让你永远闭嘴的讲台上。
>你听得到吗?
>这一次,全世界都在听。”
日内瓦湖畔,峰会现场庄严肃穆。各国代表陆续入场,镜头对准每一位发言者。当主持人念出她的名字时,全场安静下来。
苏离缓步走上讲台,身后巨幕缓缓展开,呈现的不是数据图表,而是一幅拼贴画:
左边是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眼神明亮;
中间是那张泛黄的母女合影,笑容灿烂;
右边则是今日的“倾听之屋”,门前站着无数前来求助的女性,手牵手,目光坚定。
她开口,声音清澈而坚定:
>“三十年前,我的母亲被关进一间没有窗户的病房,因为她说了三个字:‘我不服。’
>今天,我站在这里,也是为了说出这三个字。
>我不服??
>不服一个女人的命运可以被随意定义;
>不服一个孩子的成长能被当作惩罚;
>不服权力可以披着爱的外衣,行暴政之实。”
她停顿片刻,望向台下各国代表:
>“我们常问:如何防止暴力?如何促进平等?
>我的答案是:先学会倾听。
>倾听那些被称作‘疯癫’的呐喊,
>倾听那些被视为‘任性’的哭泣,
>倾听每一个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的灵魂。
>因为真正的和平,始于不再强迫他人沉默。”
演讲结束,全场起立鼓掌。许多女性代表眼中含泪,纷纷走上前来拥抱她。一位来自非洲的女法官握着她的手说:“你在为我们所有人说话。”
回国后,苏离将全部证据移交国家监委,并推动立法建议:《反家庭精神控制法》草案正式提上议程。同时,“倾听之屋”升级为全国性公益组织,设立二十四小时援助热线,联合心理、法律、社工三方力量,为受害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年后的春天,市政府在原市北医院旧址立碑,铭文写道:
>“谨以此纪念所有在黑暗中坚持清醒的人。
>你们的名字或许曾被抹去,
>但你们的声音,终将回响不息。”
苏离带着小星站在碑前,春风拂过铃兰丛,仿佛母亲的手轻轻抚过肩头。
“妈,”小星忽然说,“等我毕业,我想当法官。我不想再看到有人因为说了真话就被当成疯子。”
她蹲下身,抱住儿子,泪水滑落却不觉悲伤。
她知道,这场战斗不会终结于一人一身,但它已在血脉中延续,在信念里生根。
而光明,从来不是一瞬间的照亮,
而是千万次不肯熄灭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