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风暴总在高潮时酝酿。
7月22日,一篇署名“影视观察者?李慎言”的万字长文在网络上疯传,标题尖锐刺目:《〈长安〉:一场精心包装的集体主义催眠术》。
文中质疑影片价值观扭曲,认为张小敬的行为本质是“愚忠”,是对个体自由的抹杀;批评曹忠“用美学掩盖思想贫瘠”,借历史外壳推行“新式主旋律洗脑”;更指出所谓“现实共鸣”,不过是情绪操控的结果。
文章迅速引发两极争议。
支持者称其“敢于戳破泡沫”,是“文艺批评的良心”;反对者则怒斥其“脱离语境妄加评判”,“根本不懂什么叫责任与担当”。
舆论战场瞬间分裂。
微博热搜前十占据四席:#抵制精神鸦片长安十二时辰#、#谁该为张小敬之死负责#、#我们还需要牺牲英雄吗#、#曹忠回应李慎言质疑#。
王忠磊紧急召开公关会议,团队建议发声明切割争议,或邀请权威学者撰文反击。
曹忠听完,只问了一句:“李慎言是谁?”
助理查了半天:“北影退休副教授,早年研究苏联电影,近年很少发声,这次是他三年来的第一篇文章。”
曹忠点点头,忽然笑了:“那就让他说。”
众人愕然。
“我说过,这部电影不是用来讨好所有人的。”他站起身,走到窗前,“它注定会让一些人不舒服。因为它逼他们面对一个问题:如果换作是你,你会不会回去?”
他转身看向团队:“准备一场直播。三天后,我在微博做全网公开回应。不攻击任何人,只讲一件事??张小敬到底为何而战。”
***
7月25日晚八点,曹忠直播开启。
没有华丽布景,只有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本翻旧的《资治通鉴》。
开场五分钟,观看人数突破两千万。
他语气平和,像一位老师在讲课。
“有人说《长安》鼓吹牺牲,美化苦难,让人甘愿做螺丝钉。我想先问一句:你们真的看懂了张小敬吗?”
镜头拉近,他目光沉静。
“他不是为皇帝卖命,不是为官职拼命,甚至不是为了‘正义’这种抽象概念。他是为了一个具体的人??那个在巷口卖胡饼的老汉,那个抱着孩子躲进地窖的母亲,那个每天清扫街道的差役……他们不认识他,也不会感激他,但他们活着,长安就在。”
他翻开手中的史书,指着一段文字:
“开元年间,长安人口百万,每日消耗粮食三千石,饮水来自龙首渠,治安由一百零八坊巡逻使维持。这样一个庞大城市,靠什么运转?不是靠圣旨,不是靠神迹,是靠无数看不见的人,默默扛起自己的那份重量。”
“张小敬,只是其中一个。”
弹幕开始变化,从最初的质疑渐渐转为沉思。
“所以我不在乎他是不是‘反体制’。西方喜欢叛逆英雄,我们可以有。但我们也需要一种英雄??明知系统漏洞百出,仍愿修补它;明知规则不公,仍守底线;哪怕遍体鳞伤,也不放任黑暗蔓延。”
他顿了顿,声音微颤:
“这不叫愚忠,这叫清醒的忠诚。比盲目反抗更难,比彻底躺平更痛。”
直播间安静了几秒。
接着,一条弹幕缓缓飘过:
“我爸是环卫工,三十年没迟到过一天。他说,街扫干净了,大家走路才安心。今天我才懂,他也曾是张小敬。”
另一条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