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失利那年,班主任单独找我谈心,说我还有机会。她本可以不管的。但她回来了。”
泪水模糊了曹忠的视线。
他继续说道:“我们这个时代,太多人强调‘自我实现’,却忘了还有另一种价值:**托付**。我把后背交给你,你把灯火留给我。这种信任,才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
直播结束前,他放出一段从未公开的彩蛋??拍摄结束后,全体群演合影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演员拉着他的手说:“曹导,我演了一辈子龙套,这次我觉得,我真活成了长安人。”
视频结束,屏幕上浮现一行字:
>“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是这座城的守更人。”
当晚,#原来我们都曾是张小敬#登上热搜榜首。
李慎言未再回应。
三天后,有网友发现,他在个人博客悄悄删除了那篇批判文。
***
8月初,《长安》正式入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耀单元”,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华语商业大片。
组委会评价:“它证明了大众艺术同样可以承载深刻人文关怀。”
同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下发通知,建议各地中学将影片片段纳入“理想信念教育”辅助教材。配套教案由多位语文、历史教师联合编写,重点解析“责任意识”“文化认同”“个体与集体关系”三大主题。
某偏远山区小学,校长组织全校学生集体观影。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在操场,用蜡笔画下了自己心中的“长安”。
一幅画上写着:“我要当警察,保护妈妈。”
另一幅画着一个戴草帽的男人背着小孩走过田埂,旁边标注:“他是我们村的张小敬。”
这些画被寄到剧组,曹忠一张张看过,久久无言。
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学生手绘,稚嫩笔触勾勒出景田披甲执刀的形象,下方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
>“谢谢你替我们勇敢。”
配文只有五个字:
**此灯不灭。**
***
9月1日,开学第一天。
北京四中高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播放了《长安》中张小敬临终独白片段。
“你会被遗忘吗?”
“只要有人记得长安为何而亮,我就没死。”
课后作业是写一篇随笔:《我生命中的“长安”是什么?》
第二天收上来,其中一篇让老师红了眼眶:
>“我的长安,是我妈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给我做早餐的身影。她不说累,也不求回报。就像张小敬一样,她只是不想让这个家黑下来。以前我觉得她唠叨烦人,现在我想抱抱她,告诉她:我知道你在发光。”
老师把这篇文章匿名贴在校园公众号,标题为《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张小敬》。
一夜之间,阅读量破百万。
无数家长留言:“原来我们的付出,孩子都看在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