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万里之外的马萨瓦村,一场新的仪式正在进行。十名完成培训的当地青年站成一排,每人胸前佩戴一枚特制的“守光者”徽章??背面刻着中英双语铭文:“始于微光,成于坚守。”
何雨柱站在他们面前,举起手中的铜质原版徽章:“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等待光明的人,而是传播光明的人。我不属于这个徽章,它也不属于我。它属于每一个在黑暗中仍选择点亮灯火的灵魂。”
话音落下,全村响起掌声与歌声。孩子们围着新落成的公共照明站跳舞,老人们坐在灯影里聊天,妇女们第一次在夜里聚在一起织布、缝衣。远处山脊上,巡线员卡洛斯背着检测仪徒步巡查线路,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色,如同流星掠过大地。
三个月后,第二批国际志愿者抵达。来自德国的电力工程师托马斯带来了改良版耐高温储能箱;巴西女孩丽塔设计了适合热带雨林环境的防水接线盒;日本青年山本则提出将太阳能灌溉系统与家庭供电联动的方案。他们住在村民家中,吃粗粮、喝井水,白天施工,晚上授课。
小当归成了最受欢迎的老师。她发明了一套“画图教学法”??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画电路,让孩子们边跳格子边记知识点。“红色是爸爸,蓝色是妈妈,黄色是孩子,他们牵手才能发光!”孩子们咯咯笑着,把欧姆定律变成了游戏。
一次课堂结束后,一个小女孩拉住她衣角,递上一幅蜡笔画:画上有两个太阳,一个挂在天上,一个握在一个小女孩手里。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一句话:“我也想做发光的人。”
小当归把画拍下来,发进了《光明日记》第127期。标题是:《这里的孩子,开始梦见电了》。
与此同时,国内的“少年能源社”也在蓬勃生长。北京某重点中学成立了首个校园能源实验室,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研发低成本太阳能充电宝,并发起“百校联建计划”,目标为一百所无电学校捐赠照明设备。上海一群高中生自发组织义卖活动,筹集资金支援马萨瓦村扩建电网。
更令人振奋的是政策层面的变化。国家能源局联合教育部发布《全民能源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分布式能源实践”纳入青少年社会实践必修内容。全国已有三百多个社区复制“四合院模式”,建立起本土化的“萤火驿站”运营网络。
然而,挑战从未停止。
第四个月,马萨瓦村遭遇严重旱情,水源枯竭,牲畜死亡,部分村民开始质疑“用电是否值得”。有人甚至偷偷拆走电线,卖给废品商换取粮食。危机会议上,卡洛斯愤怒地拍桌:“他们不懂!没有电,医院就不能制冷疫苗,学校就不能放教学视频,水泵也不能抽地下水!我们现在放弃,等于让未来断水!”
何雨柱沉默良久,最终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将主电站部分电力优先供给抗旱设施,同时协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紧急物资援助。他还邀请村民们参观电站控制室,亲自演示每一度电的用途??哪条线路供诊所,哪条支持净水机,哪条维持通信基站。
“你们可以恨黑暗,但请不要毁掉光明。”他对人群说,“我们现在吃的苦,是为了下一代不再吃同样的苦。”
一周后,雨水终于降临。第一滴雨落在光伏板上的声音,被小当归录了下来,命名为《光与雨的对话》。当晚,全村举行感恩仪式,人们围着电站跳舞,把雨水和泪水一起洒向天空。
回国前夕,酋长召集全村举行了一场传统授勋典礼。他亲手将一条由牛骨与赤陶珠串成的项链戴在何雨柱脖子上,象征“部落之友”。随后,全体村民依次走过电站,在一块纪念铜牌上按下掌印。那上面写着:
**“此光非天赐,乃众人合力所铸。愿世世代代,不忘来路,不负初心。”**
返程飞机起飞那一刻,小当归趴在舷窗边,望着渐渐远去的土地,轻声说:“爸爸,我觉得这次我们不只是送去了电,还留下了一颗种子。”
何雨柱握住她的手:“而且它已经在发芽了。”
回到北京那天,四合院张灯结彩。贾张氏熬了一锅红枣粥,王师傅修好了多年不用的门铃,老李特意骑着三轮车绕城一圈,只为测试新换的太阳能车灯。院子里,十棵银杏树已长出茂密枝叶,每棵树下的时间胶囊都被重新加固,防止雨水侵蚀。
当晚,团队召开总结大会。屏幕上播放着马萨瓦项目的全程影像,最后定格在那一片灯火通明的村庄夜景上。
林晓彤宣布:“‘星链行动’全球站点已达六十三座,覆盖亚洲、非洲、南美洲十七个国家。‘火种背包’迭代至第四代,新增雨水发电模块和生物降解外壳。更重要的是??已有四百二十一人获得‘守光者’授勋资格。”
许大茂推了推眼镜:“下一步,我们要打造‘零碳教育舱’??可移动式绿色教室,集成光伏发电、空气取水、生态循环厕所等功能,专为极端环境下的儿童教育服务。”
“我已经联系了几家航天材料供应商。”张磊补充,“轻量化复合结构可以让整舱重量控制在三吨以内,直升机吊运完全可行。”
会议结束前,何雨柱站起身,从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光明日记?国际篇》。他翻开第一页,念道:
“2025年秋,我们在地球另一端看见了同样的渴望。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便捷交通,但有和我们一样想让孩子读书的母亲,想让病人活下去的医生,想改变命运的年轻人。
我们带去的不是施舍,而是方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真正的能源公平,不是人人拥有电网,而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光源。
这条路很长,但我们已经出发。
火种所至,光明自生。”
窗外,一轮圆月高悬。四合院中央的石碑静静矗立,八个大字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风掠过屋顶的光伏瓦片,发出细微如铃的声响,仿佛回应着远方高原上那盏不肯坠落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