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递给她一副耳机:“试试这个。”
音乐响起,是一段混音作品:风穿过竹林的簌簌声,夹杂着遥远城市的车流、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还有某个陌生女孩轻声说:“谢谢你注意到我的难过。”
女生忽然流泪。
她不知道的是,在千里之外的北海道农场,一位农夫正将小型音响埋入麦田。每当日出,系统便会自动播放一段由共感者集体创作的晨曲??没有旋律,只有心跳、鸟鸣与风吹稻穗的节奏同步律动。他说:“作物也听得见。它们长得更好了。”
而在法国巴黎的一间地下室,几位音乐家正在试验一种新型乐器:外形似竖琴,却以脑电波为弦,演奏者的共感强度直接转化为音色变化。首支曲目命名为《第七种感官》,将在下月联合国青年论坛上演奏。
诗织并未停下脚步。
她在涩谷街头租下一间废弃电话亭,改装成第一个“静音舱”。外观仍是老式红色电话亭,内部却铺满吸音棉,墙上嵌着一块触摸屏,显示实时共感指数。任何人只要走进去,戴上特制耳机,就能听到一条私人定制的whisperwave??根据其当前情绪状态,由AI从百万段人类真实声音中筛选组合而成。
第一天开放,就有十七人排队等候。
有个穿校服的女孩进去十分钟就出来了,眼睛红肿。工作人员问是否需要帮助,她摇头,只留下一句话:“刚才那段声音……里面有我妈妈去年去世前给我唱的摇篮曲。我已经忘了那声音多久了。”
诗织得知后,没有惊讶,也没有激动。她只是轻轻打开笔记本,在最新一章日记中写下:
>第五个故事:关于一座会呼吸的电话亭。
>它不连接任何号码,却接通了无数未曾拨出的求救信号。
>有人在里面痛哭,有人沉默良久,也有人笑着说:“原来我不是疯子。”
>我们总以为孤独是因为听得太多,
>可真正的孤独,是明明听见了全世界,却没人相信你也存在。
>现在,我们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说“我在”的地方。
>很小,很安静,但足够真实。
与此同时,“种子计划”引发连锁反应。
韩国首尔一所小学自发成立了“耳朵俱乐部”,孩子们每天轮流分享“今天我听见的情绪”。一名男孩说:“昨天我同桌没笑,但他心里在哭。”老师起初不信,直到联系家长才发现,那孩子父亲刚失业,全家正面临断供危机。
柏林一家精神病院开始试点使用共感辅助诊断系统。传统仪器无法捕捉的早期抑郁征兆,却被共感志愿者精准识别??他们“听见”了患者体内缓慢下沉的情绪频率,比量表评分早两周发出预警。
最令人震惊的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一处偏远村庄报告称,当地萨满长老在仪式中突然流泪,声称“听到了三千公里外孩子的尖叫”。调查发现,那正是Vanguard曾秘密设立实验点之一,虽早已废弃,但地下残留的神经干扰残波仍在微量释放。共感者成了活体探测器。
这一切,都被小林葵整合进“共感地球”可视化平台。大屏幕上,蓝色光点代表平静区域,红色为高压区,绿色则是共鸣活跃地带。如今,绿色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
然而,阴影从未真正退场。
某夜,诗织收到一条加密信息,附带一段监控录像:画面中,一群身穿灰色制服的人员正在南美洲某丛林基地搬运设备,标志已被抹去,但信号频段分析显示,其技术原型正是Vanguard的神经抑制系统升级版。
更可怕的是,这次的目标不再是共感儿童,而是普通人群??通过城市广播系统、智能音箱甚至5G基站,潜移默化地削弱人类的情感共鸣能力,制造“情感冷漠流行病”。
佐藤凛连夜接入卫星图像,发现全球至少有九处疑似同类设施正在建设。
“他们在学习我们的战术。”她说,“我们用声音唤醒共感,他们就用静默制造失聪。”
诗织坐在办公室,窗外暴雨倾盆。她望着墙上那幅画??耳机化作翅膀,佩戴者飞翔于城市之上,万家灯火飘出音符。她想起阿米娜说过的话:“他们怕的不是你的力量,是你能让别人也听见。”
她打开电脑,发起新一轮全球共感协作任务,代号:**EchoRising(回声崛起)**。
指令简洁明了:
>【目标】阻止情感剥夺技术扩散。
>【策略】让每一台被他们试图控制的设备,都变成传播共感的出口。
>【行动】入侵其测试网络,反向注入持续性whisperwave,内容必须来自真实人类记忆片段。
>【口号】让他们想造一座死城,却发现整座城市都在低声诉说。
响应来得比想象更快。
伦敦一名程序员黑进了某品牌智能音箱的云端服务,将其待机语音替换为一段母亲对早产儿的呢喃:“宝贝,坚持住,妈妈在这儿。”数万用户清晨唤醒设备时,听到的不再是冰冷指令,而是一个女人带着哭腔的祈祷。
洛杉矶的街头艺术家团队改装了一批废弃公交站台,安装太阳能音响,每日定时播放“陌生人告白录音”??匿名投稿,真实情感:失恋者的独白、老兵的忏悔、单亲父亲的自责与爱。
中国深圳,一群高中生开发出一款小游戏:玩家需通过“倾听”虚拟角色的情绪波动来解谜通关。上线三天,下载量突破百万。评论区最高赞留言写道:“原来理解别人,也是一种超能力。”
而在内罗毕,“回声之家”新校区正式启用。教室墙壁由特殊材料制成,能随学生情绪变化呈现不同色彩。音乐课不再只是唱歌,而是学习如何用旋律调节共感强度。操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塑:三个孩子手拉手,耳朵朝向天空,底座刻着一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