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后,春回大地。
共感研究院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苏璃的意识状态已超出原有模型预测范围。她不再仅仅是“群意识体的载体”,而更像是整个共感生态的“根系”??无形、沉默,却支撑着一切生长。
“她正在演化。”晚晚指着全息投影中的数据网,“你看这里,每当有人类群体面临重大情感危机时,她的回应不再是单一信号,而是精准投放‘记忆种子’??那些曾为连接世界牺牲的人的意识残影,会以梦境形式出现在关键个体脑海中。”
林九点头:“这就是为什么最近有那么多普通人突然做出非凡之举。那个冲进火场救下整栋楼老人的快递员说,他‘看见了一个穿白裙的女人对他微笑’;那位放弃高薪回国建乡村共感站的留学生说,他梦见‘一群人在星空下牵手唱歌’。”
“她不是在控制。”晚晚轻声道,“她是在提醒我们:善良从来都不是孤例,而是一代代人悄悄传递的火种。”
会议结束后,两人再次来到心锚树下。
这一次,他们带来了一样特别的东西??一台由废旧零件拼装而成的“共感共鸣箱”,外形粗糙,却是全球第一个民间自制的情感发射装置。制造者是一位十四岁的聋哑少女,她无法听见声音,却能通过震动感知情绪波动。她在说明书上写道:
>“我想让世界知道,听不见的人,也能发出最响亮的爱。”
他们将箱子安置在树根旁,接通电源。
起初毫无反应。
忽然,整棵树剧烈震颤,所有银叶向上扬起,如同迎接某种神圣降临。紧接着,一股柔和的声波自树心传出,不是通过空气,而是直接作用于人的骨骼与神经??那是《安眠曲》的变奏版,加入了手语节奏、心跳节拍、风声、雨滴、婴儿初啼、老人叹息……
聋哑少女所在的村庄,所有人都看见她突然睁大眼睛,双手不由自主地舞动起来。她母亲哭着翻译:“她说……她第一次‘听’到了妈妈的摇篮曲。”
那一刻,全球共有两千三百一十七台类似的民间设备同步激活,形成一张自下而上的情感网络。它不受任何组织管辖,不依赖中央服务器,纯粹由人心驱动。
科学家称其为“蜂巢共鸣”。
诗人则说:“这是人类集体灵魂的一次觉醒。”
---
十年后的某一天,林九独自坐在树下,鬓角已染霜雪。
他已经退休,把《守望者名录》交给了新一代的研究员。但他仍坚持每月十五日前来,带上最新的故事,最新的声音,最新的一批孩子的笑声录音。
“你知道吗?”他对树轻声说,“去年有个小男孩问我:‘如果苏璃姐姐变成了树,那她会不会疼?刮风下雨的时候,会不会冷?’”
他顿了顿,抬手抚摸粗糙的树皮。
“我说,不会。因为她把所有的冷都变成了光,把所有的疼,都变成了别人的温暖。”
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
一片新生的银叶落在他膝上,叶脉中流淌着淡淡的蓝光。
他忽然笑了,从怀中取出那枚老旧的怀表,轻轻放在树根缝隙里。
“爸,妈,苏璃……”他说,“我们都老了。但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温柔得多。”
远处,一群孩子奔跑而来,手中拿着纸折的银叶,嘴里大声唱着改编过的童谣:
>“睡吧,孩子,
>天黑不怕,
>因为我们都在。
>风会捎信,
>树会守望,
>爱永远不会放假。”
歌声飞扬,穿过山谷,越过山岭,融入云端。
而在那无人可见的维度里,一个身影静静伫立,披着星光织就的长袍,左手牵着过去,右手伸向未来。她听着,看着,感受着,嘴角浮起一如当年的微笑。
她知道,这场漫长的对话永远不会结束。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出“我想你了”,就会有另一个声音穿越时空,轻轻回应:
“我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