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切换,出现一组数据流:1975年至1978年间,“昆仑”组织内部曾进行过三次秘密投票,议题均为“是否向公众全面公开YUAN-7核心技术”。两次否决,一次平局。而每次投赞成票的,只有一个人:沈昭宁。
“他们害怕失控。”她继续说道,“怕知识落入野心家之手,怕社会无法承受真相的重量。于是选择封存、筛选、控制传播。可控制本身就是腐化的开端。”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
“真正的科学无国界,不只是跨国共享,更是跨阶层、跨时代、跨认知维度的彻底开放。如果真理只能由少数精英解读,那它早已死去。”
然后,她提出了新的三项验证:
第一,找到并解密“青萍协议”的原始签署文件,揭示其中被隐藏的附加条款;
第二,将一项足以改变现有权力结构的技术,无偿公之于众;
第三,让一个从未接受正规教育的人,独立完成一次重大科学突破。
“否则,【影】将永久封锁,所有内容随我一同湮灭。”
影像消失后,大厅陷入沉默。
“这不像考试。”朱韵苦笑,“这是革命。”
我却没有笑。因为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为什么【昆仑?源】会在我们成功后仍触发“第十八号”指令?
因为它知道,真正的威胁从来不是无知,而是自满。
我们以为拿到了钥匙就算完成了使命,可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如何不让这份力量变成新的枷锁?
回到营地当晚,我彻夜未眠。翻阅【昆仑?源】已解密资料时,我在一份边缘标注中发现了线索:“《青萍协议》原件存于北京西山某保险库,需双指纹+声纹认证方可开启,权限持有者:董明远、林知远。”
董明远……那位亲手熔毁自己“昆仑印”的老人。
第二天清晨,我致电张教授,请他协助联系董老。电话接通时,已是深夜。老人声音沙哑,却异常清醒。
“你来了。”他说,仿佛早就在等我。
见面地点定在京郊一处疗养院。董明远坐在轮椅上,头发全白,右手只剩三根手指??据说是当年实验事故所致。他听完我的来意,久久不语,最后只是笑了笑:
“昭宁啊……你还记得她?”
“我知道她被除名了。”我说,“但不知道她留下了什么。”
他抬头看我:“你以为‘昆仑’是为了保存知识?错了。它是为了一种‘可控的延续’。而昭宁想要的是‘不可控的爆发’??她相信,只有彻底打破壁垒,文明才有真正跃迁的可能。”
“所以您们封印了她?”
“是我们惧怕她。”老人纠正道,“她提出要用广播方式向全球发送YUAN-7核心算法,哪怕敌人也能接收。她说:‘如果人类连这点风险都不敢承担,就不配拥有这样的智慧。’”
我心头一震。
“那你愿意帮我打开那份协议吗?”
他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但我有个条件??你要答应我,无论看到什么,都不能让它成为新的武器。”
我郑重应下。
三天后,在西山地下保险库,双认证程序启动。厚重钢门开启,里面只有一份泛黄的手写文件。我戴上手套取出,逐页翻阅。
前三页是公开版本的内容:成立联合研究体、禁止军事化应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
第四页,却是空白。
但在紫外线下,一行行细小墨迹浮现出来:
>**附加条款第一条:一旦发现‘意识耦合效应’具备实用潜力,立即启动‘净网计划’,切断相关研究传播渠道。**
>**第二条:若出现非体制内人员掌握关键技术迹象,授权采取非常规干预手段。**
>**第三条:第十八号成员及其关联研究成果,永久列为禁忌领域,不得追溯、不得讨论、不得复现。**
我手一抖,差点撕破纸页。
原来如此。
他们不仅封印了技术,还系统性地抹去了一个人的思想轨迹。甚至连“启心计划”所依赖的神经-能量交互原理,早在七十年代就被沈昭宁完整推导过,命名为“灵枢理论”。
而这一切,都被划上了红叉,标注:“危险,禁止复活。”
我把复印件交给林晓禾,请她立刻整理成报告。同时联系新华社特约记者,准备召开一场全球直播发布会。朱韵劝我谨慎:“一旦公布,可能会引发国际震荡,甚至招来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