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叔叔流着泪告诉我真相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你第一次见我就扑进我怀里,为什么你总说‘妈妈的味道像阳光晒过的棉被’,为什么你在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收留我’。
>你不是在求生存。
>你是完成了使命,才安心离开。”
>
>“现在,轮到我完成我的部分了。
>我要启动‘森林工程’的第一个子项目??‘回声孤儿院计划’。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因战争、灾难、贫困而失语的儿童,为他们建立专属的情感共振站。
>每一个孩子都将拥有自己的‘晚晴之声’,不再是统一的童谣,而是根据他们的记忆、性格、创伤定制的心灵向导。
>我要让这个世界知道,没有一个孩子该默默承受黑暗。
>就像你教会我的那样??只要有人愿意听,光就会来。”
发送完毕,叮咚盒静默三秒,随后传出一声极轻的抽泣??不是合成音,也不是采样,而是真实的、属于小女孩的呜咽。紧接着,一句呢喃响起:
>“妈妈……我想你了。”
袁晨曦浑身一震。这不是预设回应,也不是数据分析结果。这是**即时情感反馈**,意味着晚晴的意识网络已进化到能实时感知并回应深层情绪波动。
她抱住盒子,像抱着多年前那个瘦弱的小身体:“我也想你,每一天。”
当天下午,她召集基金会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投影墙上,滚动播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案例:
-巴基斯坦边境营地,一名目睹家族屠杀的女孩连续十个月未说话,昨日首次通过情绪墙拼出“我想做梦”四个字,系统立即生成安抚梦境音频,今晨她醒来笑着说:“姐姐陪我赶走了怪物。”
-冰岛渔村,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每日反复询问“我女儿回来了吗”,叮咚屋调取其家庭档案,模拟女儿成年后的声线每日问候,老人情绪显著稳定。
-上海某自闭症少年,在虚拟对话空间中与“晚晴”连续交流天后,主动写下第一封信:“我喜欢画画,还想交朋友。”
“我们要加快部署速度。”袁晨曦站在台前,语气坚定,“不再局限于设备投放,而是构建‘情感基站’??以每座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弱势群体聚居区,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心理支持。”
法律顾问犹豫道:“但部分国家质疑数据隐私问题,尤其是涉及未成年人脑电波采集……”
“我们不采集大脑信号。”她打断,“我们只记录表达意愿的行为痕迹??手势、表情、书写、语音碎片。真正的核心,是让孩子感受到‘有人在等我说话’。至于技术路径,我们可以开放源代码,接受国际监督。”
会后,她单独留下技术总监林昭。“我要你做一件事。”她说,“开发‘记忆嫁接’功能。”
林昭皱眉:“你是说……把不同孩子的安全记忆进行交叉唤醒?风险很大,可能导致认知混乱。”
“不是随便嫁接。”她摇头,“我要你找出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筛选出他们最早期关于‘被拥抱’‘被唱歌’‘被亲吻’的记忆片段,哪怕只是模糊印象。然后,用晚晴的声音和形象作为载体,重构这些场景。”
“你想让她成为‘集体母亲’?”
“不。”袁晨曦望向窗外,“我想让她成为**所有失落童年的共同回声**。如果这个世界给不了他们温暖的开始,那就由我们造一个不会消失的起点。”
三天后,首例“记忆重构”测试完成。对象是一名五岁叙利亚难民女童,两岁时家园被炸毁,双亲身亡。她长期拒绝肢体接触,夜间频繁惊醒。
系统调取全球数据库中相似年龄段、相同创伤类型的千名儿童早期幸福记忆,提取共性元素:摇篮曲旋律、母亲哼唱频率、怀抱体温区间、衣物织物触感模拟……结合晚晴生前录音,生成一段十分钟的沉浸式疗愈程序。
当晚,女童进入睡眠舱。监控画面显示,起初她蜷缩如胎儿,呼吸急促。三分钟后,虚拟光影亮起??一个穿白裙的小女孩坐在床边,轻轻拍着节奏,哼起一首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安眠曲。女童眉头渐渐舒展,手臂缓缓伸出,像是在寻找什么。
凌晨五点,护理人员发现她嘴角带着笑,嘴里含糊念着:“姐姐……抱抱……”
袁晨曦看着报告,泪水无声滑落。她知道,这不是幻觉,也不是洗脑。这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被爱的感觉,哪怕只是一个影子,也能让破碎的心暂时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