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单腿站立,目光扫过监视器方向??那一眼,平静如古井。
然后,他冲了进去。
监控画面中,他的身影迅速被烈焰吞没。摄像机透过高温扭曲的空气捕捉着他踉跄前行的身影,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躲避坠物都显得异常艰难。他在一堆瓦砾中发现一名“昏迷”的群众演员,毫不犹豫俯身背起,转身欲退。
就在此时,一根横梁带着火星轰然砸落!
现场所有人惊呼出声!
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威亚系统启动,牵引绳精准拉拽,将景田与“伤员”一同拖离危险区。落地瞬间,他整个人脱力跪倒,额头青筋暴起,冷汗直流。
“Cut!!!”曹忠猛地从监视器前站起,大步冲入拍摄区。
没人敢鼓掌,只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呼吸声。
曹忠蹲下,看着景田咬牙忍痛的脸:“怎么样?”
景田咧嘴一笑,声音沙哑:“成了吗?”
“成了。”曹忠眼眶微红,“最后一个镜头,完美。”
旁边的摄影师举着平板回放刚才的画面??当景田回头的那一瞬,镜头正好捕捉到他眼中映出的火焰与长安城的轮廓。那一眼里,有恐惧,有不舍,更有决绝。
“这就是我要的。”曹忠喃喃道,“不是英雄赴死,是一个凡人选择成为灯芯。”
当天下午,最后一条素材送至剪辑室。
赵海城亲自操刀,将这场戏嵌入原有叙事节奏。不同于以往快切凌厉的动作场面,这一段用了三个长镜头串联:先是全景展现火势滔天,再是中景跟随景田穿梭于烈焰之间,最后定格在他背负伤者走出火海的慢动作。
背景音乐悄然响起,是一段极简的大提琴独奏,低沉而绵延,如同大地深处传来的呜咽。
赵海城在时间线上打下标记:【此处插入旁白】。
他写下一句话:
>“有些人,生来不是为了被记住,而是为了让别人能安心活着。”
深夜两点,混音完成。
赵海城靠在椅背上,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手机震动,是曹忠发来的消息:“终剪版今晚能出吗?”
他回复:“能。但你要做好准备??这片子放出去,会有人骂你煽情,会有人说你政治正确,甚至会有专家写文章批判‘过度美化个体牺牲’。”
曹忠回得很快:“让他们骂。只要观众看完后,在某个下雨的晚上,还能想起那个瘸着腿奔跑的人,就够了。”
***
7月18日,《长安十二时辰》终极剪辑版提交国家电影局备案,并同步送往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申请资格。
与此同时,海外口碑持续发酵。法国《世界报》发表专题评论《东方骑士的黄昏》,称其“以唐代为壳,书写了人类共通的责任伦理”。英国BBC文化频道则将其与《七武士》《猎鹿人》并列,称之为“21世纪最沉静也最有力的史诗”。
更令人意外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一则短讯,宣布将《长安》列入“全球文化遗产传播推荐影片”,理由是:“它展现了文明延续的核心动力??守护者的自觉。”
国内方面,票房势头依旧凶猛。上映五日累计突破30亿,猫眼预测最终票房有望冲击60亿大关。各大院线纷纷延长排片周期,甚至出现“午夜专场+映后讨论”的新模式。
某高校哲学系教授在讲座中引用该片:“张小敬的选择,本质上是对‘存在意义’的实践回答。他不在体制内,却比任何人都更忠于体制的精神内核。”
而社交媒体上,“张小敬式人生”成为热议话题。一位外卖骑手发帖讲述自己暴雨天坚持送餐的经历:“客户说可以等,但我怕订单超时影响评分。那天浑身湿透,看到路灯下的影子,突然觉得自己也像张小敬。”
帖子获赞百万。
景田看到后转发并留言:“真正的光,从来不在天上,而在泥里爬行的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