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他抹着眼泪,“天上的蓝图,全世界都看见了。”
“那就好。”她笑嘻嘻地说,“那是我送给未来的礼物。以后每个想妈妈的孩子,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她。”
顿了顿,她忽然收起笑容,认真地说:“爷爷,你要答应我一件事。”
“你说。”
“别再关灯塔了。就算我走了,也要让它一直亮着。因为总有人迷路,需要光。”
周远用力抱紧她,哪怕明知道这只是幻影,哪怕下一秒她就会消失。
“我答应你。”他哽咽着说,“一辈子都不关。”
第七十一小时五十九分,所有光点开始收缩。
灵魂们一一回头,向亲人微笑,挥手,然后缓缓升空,融入蜂巢塔顶端的漩涡光流中。他们的身影越来越淡,最终汇成一道贯穿天地的光柱,直冲云霄。
第七十二小时整,一切归于寂静。
电力恢复,设备重启,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集体幻觉。
可人们知道,那不是梦。
因为在每个人的枕边、口袋、甚至心头,都多了一样东西:
一片发光的花瓣,或是一枚温热的石头,或是一张写满字迹的纸条,上面写着:
**“谢谢你记得我。”**
---
数月后,联合国正式发布《记忆延续白皮书》。
书中写道:“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应以遗忘为代价。真正的现代化,是让每一个逝去的生命,都能在活着者的心中继续呼吸。”
归名镇被列为“情感遗产保护区”,蜂巢塔成为世界和平象征之一。每年清明,全球各地都有人寄来信件,投入塔底特制的“时光信箱”。这些信不会寄出,而是由孩子们轮流朗读,声音通过微型扬声器传入地下共振腔,据说,能顺着地脉传到另一个维度。
周远活到了九十六岁。
临终那晚,家人围在床前,听他断断续续地说着胡话。
忽然,他睁开眼,嘴角扬起笑意:“小满……林工……你们来接我了?”
众人回头,只见窗外月光如练,蜂巢塔顶的铜铃残片无风自动,发出清越一响。
三日后,周远安详离世。
葬礼那天,全镇熄灯一分钟。
随后,蜂巢塔缓缓亮起,珊瑚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光流升腾,在空中拼出三个字:
**“欢迎回家。”**
多年以后,有个学者研究那段历史时曾问:
“为什么是归名镇?为什么是这群人?”
一位当年参与“回响协议”的小女孩如今已是教师,她站在课堂上,望着窗外盛开的野茉莉,轻声回答:
“因为这里的人,不怕记住。”
“而记住,是最勇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