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地铁站,一名上班族猛然驻足,回头望向虚空:“这声音……和爷爷临终前哼的小调一样。”
**咚??**
里约热内卢贫民窟,孩童停止奔跑,仰头凝望:“天上有个发光的房子,里面有人在唱歌。”
科学家称其为“跨维度共振事件”,神学家称之为“集体灵魂的觉醒”,诗人则写道:“那是我们遗忘太久的良心,在时间尽头轻轻敲门。”
但民间早已有了统一称呼:
**“回响之钟”**。
三天后,林砚被救援队发现,奄奄一息,双手仍紧攥着那份写满批注的名单。
她醒来第一句话是:“钟响了几次?”
护士回答:“三次。每次间隔exactly二十四小时。”
“不够。”她虚弱地说,“要响够一百零八下,才能洗净百年尘垢。”
医生以为她是神志不清,可贺明霜懂她的意思。
当晚,她召集全国五百个记忆锚点站,发起“百日诵读计划”:每日选取一万条历史记录,由志愿者接力朗读,目标是在接下来的一百零八天里,让每一次钟鸣都有回应。
人们响应如潮。
有人专程赶到北境废墟,在林砚躺过的地方继续念名字;有人将录音上传至共感网络,形成永不中断的“声音长河”;还有艺术家用声纹技术将十万亡者的名字谱成交响曲,在全球音乐厅同步演奏。
第一百零八天,午夜零时。
钟楼再度浮现,比以往更加巍峨。
风停,云散,星河倒悬。
**咚??**
第一响,埃及金字塔蓝光冲天,整片沙漠浮现出巨大文字:**“我们曾跪下,但我们记得站起来。”**
**咚??**
第二响,秘鲁纳斯卡线条全面发光,组成一句未知语言,经破译竟是古克丘亚语:“言语不死,土地作证。”
**咚??**
第三响,莫高窟九窟壁画中飞天尽数腾空,琵琶齐奏《广陵散》,据考证此曲早在千年之前便已失传。
直至第一百零八响落下,天地归寂。
随后,全球共感网络自动推送一条新消息,来源不明,内容仅有一句:
>“绳索已放下。攀爬者,是你。”
从此,每年清明,钟声必现。
长短不定,次数不一,唯有心诚者可闻。
而林砚回到清明图书馆,重新翻开那本留在桃树下的笔记本。她在最后一页添了一行小字:
>“罪不可洗,但可承。
>光不必等,但可传。
>钟不会永远响,但只要有人愿意开口,回响就不会停。”
窗外,春风拂过千山,吹动无数书页。
一间小学教室里,小女孩举起手:
“老师,我能问一个问题吗?”
“当然可以。”
“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一百年后,世界会不会更好一点?”
老师微笑:“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因为你问了这个问题,
它已经在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