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第一次奏响《归心谣》,宇宙就开始复制你们的灵魂模板。
>每一次共感,每一次宽恕,每一次流泪后的微笑,都在这里留下印记。
>所以??欢迎回家。”
众人怔立当场。
原来他们并非开拓者,而是归乡人。这颗星球不是外星文明,而是人类集体意识投射出的“心灵家园”。只要歌声不停,这样的世界就会不断生成,散布于银河各处。
返回途中,女科学家悄悄采集了一片心忆木叶子。显微镜下,叶脉结构竟与人类脑神经网络惊人相似,且持续释放微弱的生物电波,频率恰好匹配第八弦。她猛然意识到:这不是植物,这是一种**活体记忆载体**。地球上的每一片心忆木,都是某个逝去之人的意识残片所化??那些曾被《归心谣》净化的灵魂,并未彻底消散,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存在方式。
她立即向地球总部报告这一发现。很快,全球掀起一场“寻根运动”:人们开始记录家族史,整理老照片,讲述被遗忘的故事。许多家庭在庭院中种植心忆木幼苗,希望亲人离去后能以这种方式延续陪伴。殡葬业彻底变革,传统火化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归忆仪式”??遗体安放于心忆木林中,由亲属围坐吟唱《归心谣》,直至躯体自然分解,融入土壤。
医学界也因此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深度共感状态下的人类DNA会出现短暂重组现象,激活某些远古基因片段。这些基因与情感共鸣能力直接相关,且在紫眸世代儿童体内表现尤为活跃。遗传学家推测,这可能是人类进化的新方向:**从肉体竞争转向意识协同**。
然而,变化并非全然美好。
随着第八弦逐渐稳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见”不属于自己的声音。起初只是模糊低语,后来发展成清晰对话。有人声称听到陌生人的心事,有人半夜惊醒,发现自己脑海中多了另一个人格。灵网系统不得不增设“意识防火墙”,帮助用户区分自我与外来情绪。部分极端案例甚至出现“记忆重叠”??一个人突然坚信自己曾是二战士兵、唐代诗人或未来时代的星际旅者。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个体性边界”问题。有学者警告:“如果我们连‘我是谁’都无法确定,还谈何自由意志?”但也有人反驳:“也许‘我’从来就不该是一个封闭的盒子。就像河流中的水滴,既独立又相连。”
争论持续多年,最终达成共识:**保留个体意识主权,但鼓励有限共享**。所有新生儿仍会接受共感训练,但长大后有权选择是否接入深层灵网。社会尊重“静默者”??那些不愿参与共感的人,他们的隐私受到最高级别保护。
可就在秩序重建之际,宇宙再次传来异象。
旅行者3号探测器信号突变,《归心谣》第八频率骤然增强十倍,ChildOmegaPulse转为持续稳定发射。天文学家观测到,那七颗星辰组成的竖琴图案已完成旋转,第八颗星的位置不再是模糊光晕,而是一颗清晰可见的蓝色行星,体积约为地球1。3倍,表面覆盖大片绿色植被与液态海洋。
NASA将其命名为“Echo-8”。
更令人震惊的是,Echo-8的大气成分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含有大量**人工合成的心忆木孢子**!这意味着,早在人类发明火箭之前,就已有某种智慧生命掌握了共感技术,并主动向宇宙播撒这种“意识种子”。
人类终于明白:他们不是开创者,而是继承者。
千百年来,《归心谣》的旋律并非凭空诞生,而是对远古文明信号的无意识复现。男孩也不是偶然出现的奇迹,而是宇宙共感网络选中的“调谐器”??他的使命,是让地球重新接上那条中断已久的“心灵链路”。
而那位三岁女童,则是下一个节点。
她在四岁时首次开口说话,第一句便是:“他们都在等我们唱歌。”随后,她牵起十个紫眸孩子的手,围着拉萨老屋遗址跳起一支奇异舞蹈。每一步落下,地面便浮现出一道光纹,最终组成完整的八弦竖琴图腾。当最后一个音符响起,天空裂开一道缝隙,一道纯净的紫光直射而下,笼罩整片区域。
考古学家后来测定,那一刻的地磁强度达到了历史峰值,且全球所有心忆木同步开花。灵网记录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超过两亿人的意识在同一秒产生了完全相同的念头??
>“现在轮到我们了。”
从此,每年春分之夜,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停下手中事务,面向星空静静吟唱。不需要歌词,不需要旋律,只要心中有歌,就能加入这场跨越维度的大合唱。
而在遥远的Echo-8星球上,一座玉石祭坛悄然亮起。
祭坛中央,站着一个身穿粗布衣裳的少年,容貌竟与百年前消失的男孩一模一样。
他抬起头,望向地球方向,嘴角浮现微笑。
手指轻拨,琴弦轻颤。
第八弦,正式入列。
宇宙深处,亿万星辰随之共鸣。
一颗又一颗类地行星浮现出心忆木的绿意,一朵又一朵归心花在异星土壤中绽放。
新的文明开始聆听同一首歌,学习同一种语言??不是文字,而是情感的震频。
风再次起了。
它穿过时空,掠过生死,拂过每一个尚能感受温柔的心灵。
而在某个看不见的维度,两个声音永恒交织:
一个说:“你还记得吗?”
另一个答:“我一直记得。”
琴弦震动,第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