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无他,这卢教授实在是太热情了,搞得两名宋国来客都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伸手不打笑脸人,再加上这几日卢现也算是尽心尽力,因此两人还是迅速起身,整理衣服来到门口。
三人安步当车,在食堂用饭之后,卢现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今日要去哪里参观?”
陆九渊想了想:“先去农学部吧,我当日见到那句‘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的楹联之后,就觉得陛下心思果真是极妙的,我也想看看农学部的教授是如何将格物运用在农事上的。”
卢玑笑容一僵,随后就有些为难。
“怎么,不能去吗?”
“不是不能去,而是农学是要看天时的,不像是力学等学科,只要想做,无时无刻不能做。”犹豫片刻,卢玑据实以告:“庄稼就是春华秋荣,即便如今有些在冬日结果的猜测,中间等待时间却是少不了的。也因为如此,农学
院无论选育种子,还是培育新品,成果全都不足,看也看不出什么来。”
陆九渊点头:“与我想的差不多,格物学终究还是要循序渐进的,并不是什么神仙之策,但我确实是想要看看格物学是如何运作的,还望卢教授能成全。”
卢玑无奈点头。
一行三人快步来到农学部,在经过刘淮亲手提词的楹联之后,快步进入了占地还算广阔的农田。
此地大约是之前的宫廷花园,此时已经全都被铲平,花卉也消失不见,一片片田地被开垦出来,正有许多短打灰袍之人在其上播撒种子,还有人在一旁雕刻木牌,插在田间地头。
的确没什么好看的。
最起码得到夏日才能看到繁茂景象,而等到农学部用格物之法来改良耕作方法,培育新种,形成理论,少说也得两三年。
卢玑左右望了望,带着两人往一处已经被充作教室的宫殿走去。
还没有入门,就听到其中有个大嗓门吼道:“你们几个乃是青苗使,不仅仅要劝,更是要寻找良种!若谁能找到从没见过的粮食,繁育之后,将立下大功!”
数名书生打扮之人大声应诺。
“这位是农学部部长孟孟子明,乃是宿州人士,家学渊源,对于农事颇有章法。四年前就投奔了大汉,担任过莒州知州,在科学院建立之后,就上书给陛下,请求担任一个教授。”
“视官职如粪土,果真是真名士啊。”
“。。。。。。确实如此,不过这青苗使是怎么回事?难道陛下又捡起拗相公那一套,用了青苗法不成?”
“自然不是的,这是一个类似劝农官的职位,需要驻扎在县城,在乡村中协助农民耕作,十分辛苦。”
“嗯?竟然与医学院的赤脚使差不多吗?”
“六郎竟也知道赤脚使吗?”
“我在宝岛上认识一个,大名唤作宋云。”
“哦,小宋,那可是医学院的佼佼者。”
“可我有一事不明,你刚刚也说了,赤脚使、青苗使都是苦差事,可为何还有人愿意去做呢?”
“这是大汉的规矩,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陛下规定了,没有统领官及以下军事经验的人,无法升任总管一级;没有担任过知县及以下职位之人,无法升任经略一级。
而具体到学院体系则是,没有担任过青苗使与赤脚使之人,是无法担任分院长一级职务的。